[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7 01:08

三国正史上,真正以一敌百的猛将只有四个人,他们都是谁?

聊三国,哥们儿你第一个想到谁?是不是脑子里立马蹦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八个字?没办法,罗贯中老师那本《三国演义》影响力太大了,吕布手持方天画戟,一个人追着刘关张三兄弟打的画面,早就刻在咱们的DNA里了。
但今天,得把演义先放一边,扒一扒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这才是三国正史的根儿。翻开这些泛黄的书页,你会发现一个有点颠覆你认知的事实:吕布,这位演义里的“天下第一”,在正史里还真没有“以一敌百”的硬核战绩。反倒是有那么四位,是史书白纸黑字盖了章的“百人敌”,甚至是“万人敌”。
这四位猛人,把他们的故事单拎出来,每一个都像一部高能动作片。他们用实打实的战绩告诉后人,什么叫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曹魏阵营的张辽,张文远。
他最早跟过丁原、董卓、吕布,兜兜转转最后才跟了曹操。要按张飞那种爆脾气,估计得骂一句“三姓家奴”了。可张辽硬是靠着战功,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他最封神的一战,就是合肥逍遥津之战。
公元215年,曹操主力西征汉中张鲁,就留了七千来人在合肥,主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曹老板临走前,神神秘秘地留下一个锦囊,说:“要是孙权那小子来了,你们再打开看。”
曹操前脚刚走,孙权后脚就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了过来,把合肥围了个水泄不通。七千对十万,兵力悬殊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城里人心惶惶,觉得这下彻底完蛋了。
张辽打开曹操的锦囊,上面写着:趁孙权大军刚到,立足未稳,张辽、李典两位将军直接带兵出城干一架,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先挫掉他们的锐气。
这招棋,险!非常险!用几千人主动去冲十万人的阵,跟羊入虎口没啥区别。当时军中不少人都觉得这是去送死。

但张辽的反应是什么?他把令函往桌上一拍,朗声道:“曹公远征在外,救兵不可能马上到。我们只有主动出击,才能稳住军心,守住合肥。存亡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一番话说得是热血沸腾。当天夜里,张辽亲自招募了八百个不怕死的敢死队员,杀牛摆酒,饱餐一顿。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张辽全身披挂,手持长戟,一马当先,带着这八百壮士就冲出了城门,直扑孙权的中军大营。
那场面,简直是虎入羊群。东吴的军队刚到,营寨还没扎稳,做梦都没想到城里这点守军敢主动冲出来。张辽带着人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史书记载他“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他一个人就砍了东吴几十个兵,还顺手斩了两个将领。他嘴里大喊着自己的名字,一路杀到了孙权的主帅大旗之下。
孙权当时就吓懵了,手足无措,赶紧跑到旁边一个高坡上,用长戟自卫。张辽在坡下厉声挑战,孙权愣是不敢下来。眼看就要活捉孙权,但东吴的援军也反应过来了,层层叠叠地把张辽和他的八百人围在了核心。

张辽带着几十个人杀出重围后,发现还有大部分兄弟被困在里面。他想都没想,调转马头,又一次冲进了包围圈,把剩下的弟兄们给救了出来。这一进一出,如入无人之境,东吴十万大军愣是拦不住他。
这一战,从清晨打到中午,东吴军队的士气被彻底打没了。之后围了合肥十几天,硬是没打下来,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兵。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以至于后来在江东地区,谁家小孩晚上哭闹不睡觉,大人就会吓唬他说:“别哭了,张辽来了!”小孩一听,立马止住哭声。“张辽止啼”,这个典故就这么来的。你想想,一个人得有多猛,才能给一个地区的人民留下这么大的心理阴影。
曹魏有张辽,孙吴这边也能拎出来一个能跟他掰手腕的,就是甘宁,甘兴霸。孙权自己都亲口说过:“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意思是,曹操你有张辽,我这有甘宁,咱俩谁也不差。
甘宁这人,年轻时是个“锦帆贼”,就是江上的水贼头子,为人豪爽,胆子极大。后来投奔孙权,成了东吴的一员猛将。

公元213年,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号称)南下攻打濡须口。孙权带了七万人迎战。一天晚上,孙权交给甘宁一个秘密任务:夜袭曹营。
这次,甘宁没有八百人,他只挑选了一百多个精锐。出发前,他给每个兄弟都倒了一大碗酒。有的手下有点犯怵,不想喝。甘宁拔出刀往桌上一放,眼睛一瞪:“我甘宁身为大将,都拿命去拼了,你们还有什么好怕的?”手下人一看这架势,赶紧端起碗一饮而尽。
三更半夜,甘宁带着这一百来号人,悄悄摸到了曹操的大营前。他们拔掉鹿角,翻过营垒,神不知鬼不觉地冲了进去。曹营里顿时大乱,火光四起,喊杀声震天。曹军根本搞不清状况,不知道来了多少敌人。
甘宁带着他的人在曹营里痛痛快快地闹了一场,斩了数十个首级,然后又全须全尾地撤了回来,一百多个人去,一百多个人回来,一个都没少。

第二天,孙权听完汇报,高兴得不行,拍着甘宁的肩膀说:“兴霸,你这一趟,可真是吓破了曹贼的胆!”当场就赏赐了他一千匹绢和一百口利刀。
一百人,冲进几十万人的大营,还能全身而退。这份胆识和执行力,放眼整个三国,也找不出几个。甘宁的“百骑劫曹营”,和张辽的“威震逍遥津”一样,都是以极少数兵力冲击绝对优势敌军的经典战例,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特种作战。
说到“万人敌”,这个词在《三国志》里,是专门给两个人准备的,一个是张飞,另一个就是关羽。咱先说关羽。
关羽的形象,现在已经被神化了,成了“武圣”。但在正史里,他同样是一个勇冠三军的猛人。
官渡之战前期,袁绍派手下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派兵迎击。当时,关羽和张辽都在曹操军中。颜良这人非常勇猛,曹操派去的几拨人都被他打退了。
关键时刻,曹操说,只能派关羽去了。

关羽跟着张辽等人到了前线,“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段记载,堪称三国史书里对个人武勇最精彩、最直接的描写。翻译过来就是:关羽在万军丛中,远远地就看见了颜良的主帅大旗。他二话不说,骑着马就冲了过去,在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中,一刀把颜良给刺死了,还砍下了他的脑袋带了回来。袁绍手下那么多将领,没有一个能拦得住他。
“万众之中”,这可不是演义的夸张手法,是史官的原话。这不是两军对垒,主将单挑。这是在战场混战中,关羽一个人,锁定了敌方总司令,然后单人独骑,无视周围所有的杂兵,直接冲过去完成斩首行动,最后还成功返回。
这种事,不仅需要逆天的武艺,更需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胆气和魄力。可以说,关羽的这次冲锋,是三国正史上个人英雄主义的巅峰之作。
最后一位,就是蜀汉的赵云,赵子龙。

《三国演义》里,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怀抱阿斗,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杀了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个故事虽然精彩,但在正史里并没有这么详细的记载,只是说他“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
但正史里的赵云,同样有一次堪称“以一敌百”的封神操作,那就是汉水救黄忠。
当时是汉中之战,老将黄忠带了一队人马去劫曹操的粮草,结果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回来。赵云心里不踏实,就只带了几十个骑兵出去接应。没想到,刚出营寨,就迎头撞上了曹操的大部队。
那场面,几十人对上几万人,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赵云非但没跑,反而带着这几十号人,硬生生冲进了曹军的阵中。曹军人虽多,但队形一下子被冲乱了,竟然被赵云来回冲杀,且战且退,成功撤回了自己的营寨。
曹操的大军追到了营寨门口。部将张翼建议赶紧关上寨门,凭险据守。但赵云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军追到门口,一看这架势,傻眼了。只见蜀军营寨里静悄悄的,只有一个白袍将军,单人独骑,横枪立马,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寨门口。曹操生性多疑,心想这里面肯定有埋伏,不敢轻易上前。就在曹军犹豫不决的时候,赵云突然下令,营中的弓弩手万箭齐发。
曹军顿时大乱,以为埋伏的军队杀出来了,吓得掉头就跑,自相践踏,还有无数人掉进汉水里淹死了。
刘备事后赶到,视察了战场,由衷地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赵云的这次“空城计”,玩的不仅是勇,更是谋。他用几十个人,吓退了几万大军,这比单纯的冲锋陷阵,段位不知道高了多少。
张辽的悍、甘宁的霸、关羽的勇、赵云的胆,这四位,才是三国正史上真正被记录下来的“百人敌”猛将。
参考文献: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正史上,真正以一敌百的猛将只有四个人,他们都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