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7 01:09

乾隆为何不会置张廷玉于死地?因他立有一大功,配享太庙十拿九稳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乾隆十三年,向以谨慎持重著称的张廷玉因配享太庙一事,屡屡出错而被乾隆狠狠羞辱了一番,君臣二人也公开反目,旨意取消张廷玉了配享太庙的恩荣。乾隆甚至还派人抄了家,以致张廷玉树倒猢狲散,三朝元老体面丧尽。

然而张廷玉去世后,乾隆还是让他配享太庙,并在多年以后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张廷玉对大清还是有功的。其实说到底,乾隆是在感谢张廷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他继位铺平了道路,就此一功,乾隆也无论如何也不会过于为难张廷玉。
那么,张廷玉在乾隆继位之前到底立了什么大功呢?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太监、侍卫传旨张廷玉,让他急赴皇帝寝宫,当时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早已侍于御榻之旁,两人泪水涟涟。
先已赶到的大学士鄂尔泰、军机大臣讷亲等也肃立一旁,神色凝重。这个时候,大家都沉浸在痛苦之中,一时都忘记了眼前最紧迫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得马上宣布皇位继承人。

雍正帝驾崩最悲痛的应该就是张廷玉,但是他没有乱了分寸,马上召集当场的大臣,密议迫在眉睫的传位大事。
早在雍正七年雍正帝病重的时候,雍正就向张廷玉、鄂尔泰透露说,皇位继承人选就是宝亲王弘历,并叮嘱他们说,此事属于国家一级机密,不得向旁人透露。
所以张廷玉和鄂尔泰是心中有数的,但是仅有雍正帝的口头承诺还不行,必须要有传位遗诏。雍正鉴于康熙晚年皇子争储、祸起萧墙的政治教训,继位之初就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将传位诏书一式两份,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

当皇帝驾崩之后,顾命大臣需将两份内容相同的传位诏书比对,新皇才能正式继位,少了一份都不具备法律效力。
张廷玉虽然知道弘历是继位人,可这个时候却不能公开道明,他马上向弘历和弘昼请示,立即传问圆明园总管太监询问,总管太监回称,根本不知道传位诏书在哪里。
张廷玉是雍正帝的贴身秘书,对于雍正帝的工作情况十分了解,他认为当日处理的文件数量应该不多,只要各处仔细翻找,只要看到用黄纸封固,背后写一“封”字者,就是传位诏书。
经过张廷玉的指点,太监很快就在找到了传位诏书,当众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十六个朱字。

就在这一瞬间,君臣名分已定,和亲王及各位重臣随即匍匐在地,宝亲王弘历尚沉浸在皇父去世的痛楚之中,只觉得眼前一片空白,竟然没有说出一句话,任张廷玉、鄂尔泰怎么劝慰仍是抽泣不止。
弘历此时的身份仍是皇太子,还不算是准皇帝,只有当乾清宫另一份传位诏书宣布以后,才能正式登基称帝。张廷玉马上安排侍卫,将弘历连夜护送至紫禁城。
入宫后,内侍将雍正元年八月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诏书取下,捧至弘历面前,弘历命将诏书呈于案上,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等全部到齐了,才让打开诏书。
传位诏书与圆明园那份对照无误,然后由弘历的十六叔允禄宣布大行皇帝遗诏,内容为: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八月二十三日,弘历宣布,遵皇考遗命,命庄亲王、果亲王及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辅政,总理一切事务。
二十四日,弘历宣布遵照皇父生前谕旨,命张廷玉、鄂尔泰日后配享太庙。这道谕旨是雍正八年六月雍正帝留下的谕旨。谕旨特别强调:“张廷玉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著死后配享太庙。”

可以看出,当雍正帝暴毙圆明园后,张廷玉仍然保持头脑清醒,在最关键的时候站出来维持大局,让弘历第一时间继位。
尽管说没有张廷玉传位诏书同样也会找到,但是张廷玉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他坚决拥护新主也就是拥护弘历的政治态度,这让弘历十分受用。也正是有了这份拥戴之功,张廷玉在此后的数年时间中,一直被乾隆视为股肱之臣。

晚年张廷玉贪图名誉,退休时仍念念不忘配享太庙一事,从而引起了乾隆的反感,可客观地说,不管是事康熙、事雍正还是事乾隆,他对大清的忠诚都是坚定不移的,而乾隆也不是忘恩负义之人,最终对张廷玉盖棺定论,总体肯定了他的功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乾隆为何不会置张廷玉于死地?因他立有一大功,配享太庙十拿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