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7 01:10

隆科多之败的根本原因


文 / 子玉
隆科多和年羹尧之死是雍正朝的大事,和年羹尧一样,隆科多之死也是因为他恃功而骄,有成为权臣的迹象,雍正为了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必然对其开刀,最重要的是,隆科多背后的佟氏家族也是让雍正忌惮的存在,因此,雍正打击隆科多,也是在剔除外戚政治对清朝政治的影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在驾崩之前召皇子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䄉、胤裪、胤祥和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
不管外界对于雍正即位的疑问有多大,从康熙在宣布遗命所召的人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他确实是要将皇位传给当时身为雍亲王的四阿哥胤禛,因为,召诸子前来是明确告诉他们储君的人选,断掉他们之后以不在场为由、对大行皇帝的遗命有疑问为借口向嗣皇帝发难,而召隆科多前来则是为了保证雍亲王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因为,隆科多是步军统领,统辖八旗步军五营约两万名官兵,控制着京师内九门。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康熙的帝王术,以他的精明肯定知道隆科多是雍亲王的人,所以才让掌握京师军权的隆科多成为执行遗命的重要人选,因为,康熙生前就在担心曾经被众臣所拥护过的皇八子胤禩在自己驾崩之后有强势上位的可能。这从康熙生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就能看出来:“胤禩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就连朝鲜人都闻到了清朝皇室的火药味,认为:“康熙死后,兵乱可翘足而待。”
认为清朝会发生当年齐桓公去世之后五公子争立的事。
胤禩当年的势力就连康熙都表示忌惮。从这就能看出康熙安排隆科多执行遗命的重要性。
康熙驾崩之后,隆科多就保护雍正回了大内,次日,雍正就下令,关闭京师九门六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大内。
当时,隆科多在内以武力压制众皇子,年羹尧坐镇西安钳制身在西宁的“大将军王”胤禵,保证了雍正的顺利即位,使清朝顺利完成了从康熙政治到雍正政治的过渡。
十六日,朝廷颁布遗诏,十九日,雍正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坛,京师开禁,二十日,雍正御太和殿登极,接受百官的朝贺。
可见,保证雍正在康熙驾崩之后顺利即位、维护了京师秩序的稳定是隆科多对于雍正政治最大的贡献。
由于隆科多是执行康熙遗命的重要人选,所以,雍正在康熙驾崩的第二天就任命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命:居丧期间,除了雍王府的事务外,所有的事“倶交送四大臣,凡有谕旨,必经四大臣传出”。
之所以会用允禩和马齐是为了不迅速激化自己和老八的矛盾,而隆科多和允祥却是钳制允禩和马齐的关键人物。
行文至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对隆科多此人加以特别介绍——隆科多,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子,康熙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他早年先是与大阿哥胤褆走的比较近,受到康熙的指责,说他“与大阿哥相善,人皆知之”。不过呢,隆科多很快又取得了康熙的信任。
康熙五十年(1711),隆科多取代胤礽心腹托合齐的职位被康熙任命为步军统领,康熙五十九年(1720),出任理藩院尚书,仍管步军统领的事。雍正形容隆科多当年“深邀皇考知遇”。

康熙也较为看重隆科多 图源/剧照
在康熙晚年的诸子夺嫡的乱局中,隆科多最终选择了站队雍亲王胤禛,而雍正当年之所以能将隆科多拉入自己的阵营笔者猜测是因为他幼年曾经被康熙的孝懿仁皇后抚养过的缘故。
因为拥立之功,所以雍正在初步稳定政局之后就对隆科多是各种“分红”,先是将佟国维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中获罪失去的公爵赏给了隆科多,然后又下命称隆科多为“舅舅”。
之所以会称隆科多为“舅舅”就是因为雍正当年被孝懿仁皇后抚养的缘故,而隆科多正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雍正又任命隆科多为吏部尚书,仍兼步军统领,次年(1723)又命他兼管理藩院事,任《圣祖仁皇帝实录》和《大清会典》的总裁官,《明史》的监修总裁。
同时,雍正还赐给隆科多太保的加衔,双眼孔雀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鞍马紫辔。在给年羹尧的奏折的批红中雍正甚至如此称赞隆科多:“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雍正说这话的背景是为了调和年羹尧和隆科多之间的矛盾。不过,能将隆科多称为“忠臣”“功臣”“良臣”甚至给打上“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的标签也足可见雍正对于隆科多的重视,此称号完全可以和雍正对年羹尧所说的“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的话相媲美。
只能说,雍正此人是霹雳手段和真性情并存的复杂型人格。
至于雍正为何表现出对年羹尧和隆科多过分的宠信,甚至不利用两人的矛盾让他们互相制衡,原因则是,雍正即位初期,需要这两人制衡以允禩为代表的宗室,同时推行自己的政策。对此,雍正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朕因践祚不久,耳目未广,知人尚少,诸凡且偱旧典,徐徐自有制度。”
可见,雍正过度信任年羹尧和隆科多也有他的苦衷,只能说,初即位的他还陷于权力的困局中,需要这些心腹人物为他实心办事。
为了化解年羹尧和隆科多的矛盾,雍正甚至还强行将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给了已经有两个儿子的隆科多。隆科多呢,也只能向雍正表态:“我命中该有三子,如今得到皇上的赏赐,就如同上天所给的,我太高兴了。”
接着,隆科多还将年熙改名为得柱,表示,一定会和年羹尧搞好关系,“我二人若少作两人看,就是负皇上矣”。
不过呢,雍正虽然信任隆科多但却并没有用其为大学士,此点也可以看出雍正在政治层面的老辣。对于年羹尧,雍正也没有给其朝中的职位,就是预防这两人权力的过度扩张。
但是,和年羹尧一样,隆科多依仗雍正的信任还是渐渐专断揽权,吏部的官员对他是惟命是从,甚至不敢仰视,将隆科多所推荐的官员称为“佟选”。
而事实又是,人事权是皇帝的权力,所谓的“佟选”已经触发了雍正的敏感神经,隆科多犯了和年羹尧一样的致命错误。
再加上隆科多家族在清朝势力庞大,号称“佟半朝”,隆科多如此必然会引发雍正的警惕。隆科多集齐世家、权臣、外戚、功臣这些敏感词汇,这已经注定了他和雍正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隆科多呢,也感受到了来自雍正眼里的寒意,于是就在雍正二年(1724)主动提出辞掉步军统领的兼职。而雍正在处置年羹尧的同时也往往将隆科多捎带上一块痛批,说:“隆科多亦如年羹尧一般贪诈负恩,揽权树党,擅作威福。”
认为隆科多包庇允禩的心腹鄂伦岱、阿尔松阿、都统汝福等人是想将这些人发展到自己的阵营中。
一句“擅作威福”已经决定了隆科多的最终结局,因为,雍正在处理年羹尧时是屡次提到这四个字。
可见,雍正在解决年羹尧时已经在敲打隆科多,之所以选择先解决年羹尧又是因为,年羹尧势力更为庞大已经将西北地区发展为了他的势力范围,威胁更大。

雍正认为年羹尧的威胁更大 图源/剧照
雍正三年(1725)六月,雍正在处置年羹尧之子年富时同时撤销了隆科多之子玉柱的乾清门头等侍卫、总理侍卫事、銮仪卫使等职,正式着手解决隆科多问题。
不久,雍正又削掉了隆科多的太保衔及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命其往阿兰善山修城垦地。
雍正四年(1726)正月,刑部审问隆科多家仆王五和牛伦两人,他们供出了隆科多的诸多问题,比如,隆科多接受年羹尧、总督高世显、觉罗满保等人的礼物。
闰三月,隆科多私藏“玉蝶”的事情又被揭发,所以,雍正就在六月逮捕了隆科多,经过诸王大臣的讨论给他定了四十一条大罪,宣布将隆科多永远圈禁。同时,隆科多的儿子也被处理:长子岳兴阿一等阿达哈哈番世爵被夺,玉柱被发往黑龙江当差。
隆科多呢,在发出一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的感叹后只能接受现实命运。
雍正六年(1728)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雍正赐金治丧。
总结隆科多之死,其世家、功臣、外戚的身份就已经足够敏感,本应该战战兢兢,却任由欲望的扩张,结果呢,只能导致和皇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和年羹尧一样被雍正所处理。
当然,不管是年羹尧还是隆科多,雍正对这两人的过度宠信也是导致他们君臣关系最终破裂的主要原因,对此,雍正也曾表示:“年羹尧、隆科多之妄谬,皆由朕之信任太过...殊令朕愧见天下臣工。”
但事已至此,雍正也只能自责而已。
不过呢,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雍正通过对宗室、权臣的清理集中了皇权,保证了雍正政治的顺利开展,清朝也自此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在雍正之后出现了所谓的乾隆盛世。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隆科多之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