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7 06:41

仲秋时节邂逅峡群森林公园


俯瞰峡群森林公园

当仲秋的风轻拂拉脊山脉北麓,位于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瓦窑台村北部的峡群森林公园,正悄然换上秋装。作为平安区唯一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里既有层林尽染的仲秋美景,又藏着千年文化的厚重,既是“周末放松·去趟海东”的短途游优选地,更是海东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推动文旅融合的生动诠释。
踏入峡群森林公园,大片天然云杉仍坚守着盛夏的深绿,枝叶舒展如伞,为山林撑起一片浓郁的绿意。阳光穿过疏朗的枝叶,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光影,偶有一两片微黄的叶片飘落,落在铺满松针的地面上,为初秋增添了几分灵动。
从徒步栈道登顶后远眺,晨雾在山间缓缓流动,为山的轮廓蒙上了一层轻柔的薄纱。远处山顶还残留着夏末的零星积雪,与山腰初显的浅黄、山脚浓密的深绿相映,冷与暖的过渡自然柔和,勾勒出高原秋季独有的清爽与开阔。
沿着林区的彩虹步道向西而行,穿过层层叠叠的绿树,夏宗寺的飞檐翘角便在枝叶间若隐若现。这座坐落于林区西侧的千年古寺,在清爽空气中更显静谧。在这里,人们既能感受仲秋时节山林的清爽,又能感受千年文化实现“观景”与“静心”的双重体验。
仲秋,正是青海人开启“浪山”时光的好时节。
峡群森林公园距平安区城区29公里,既有初显的秋意,又有浓郁的绿意,加之“自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周末放松·去趟海东”的IP持续升温——从西宁市、海东市各县(区)赶来的游客,纷纷走进这片秘境,让这里成为短途游的热门之选。
为让游客更好地体验“浪山”乐趣,景区在林间空地、溪水岸边规划了露营区域。一顶顶帐篷、天幕错落摆放,有的搭在树荫下,有的靠近溪流边,与青绿的草木、清澈的溪水相映,没有深秋的萧瑟,多了几分清爽。
游客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酿皮、手抓羊肉等特色美食,一边品尝地道风味,一边享受林间的清凉,还可以听着远处的鸟鸣,在自然美景中,享受难得的悠闲。
这样的热闹与惬意,离不开平安区对文旅产业的精准规划。
近年来,平安区以峡群森林公园为核心,持续创新“浪山”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业态转型。自2016年起,瓦窑台村便抓住景区发展机遇,鼓励村民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开办农家乐。
如今,这片区域已形成成熟的“瓦窑台农家乐集群”,游客在此既能品尝现摘蔬菜、散养土鸡烹制的农家菜肴,又能入住林区小屋,伴着鸟鸣苏醒、枕着溪流声入眠,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与闲适。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平安区整合周边村落资源,打造田园观光区与特色民宿,推出果蔬采摘等互动项目。游客漫步山林欣赏美景之余,还能走进田间地头,亲手采摘新鲜果蔬,体验丰收的喜悦。
这种“景区+乡村”的融合发展模式,将传统“浪山”升级为集餐饮、住宿、游玩、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体验,不仅为游客带来多层次的旅游享受,更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发展文旅的同时,平安区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严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理念,对峡群森林公园实施精细化管理,组建专业的景区管护队伍,每天对步道、露营区进行清洁,及时清理游客垃圾;在林区关键位置设置防火警示牌,配备消防器材,定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与演练;出台《峡群森林公园景区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明确景区开发的生态红线,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自然环境。
如今的平安文旅产业,已从“看风景、吃农家饭”,发展为涵盖度假、康养、研学等多业态的综合产业,吸引着更多游客“留下来、住下来、玩起来”。
从传统“浪山”到多元体验,峡群森林公园的初秋图景,正是平安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周末放松·去趟海东”,不仅是一句邀约,更是平安区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的实践——让游客找到短途游的惬意,让村民实现增收,更让“生态海东、文化海东”的品牌愈发鲜明。(全媒体记者 贾丽娜 张峰 摄影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仲秋时节邂逅峡群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