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7 08:39

丰县那些奇葩的村名——“一溜十八屯”之谢屯

很多人好奇,丰县“一溜十八屯”的传奇,今天以 谢屯(今属师寨镇)为例,一次说清其历史故事,并结合地方族谱与卫所制度文献梳理其独特身世:

谢屯的起源:明初军屯制度下的“七谢”家族“八十八家”的奉旨迁徙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为巩固北方边防,命胡大海率 88名侍卫军 携家眷迁至丰县东南 五营堤口(今华山镇套楼一带)。其中 谢姓占七户,故称“七谢”,与“九刘”“十八王”共同构成屯垦主力。朝廷分给每户军田48亩、代耕国有田300亩,免纳粮税,实行“寓兵于农”:无战事时耕作,有战事时出征。定居与村名诞生谢氏先祖初居五营堤口集体营地,后因人口增长,择地另建新村。按明制“以姓立屯”的命名规则,新村得名 “谢屯”。村址选在故黄河支流沿岸(今苗城河附近),兼具灌溉与漕运之利。

⚔️ 土楼传说:谢氏家族的军事印记屯户的军事职责:谢屯村民除耕作外,需承担 漕粮运输 与 河道防护 任务。明嘉靖年间,徐州卫屯军需驾驶浅船(载重400石)沿黄河运粮至京杭运河,常遇风浪盗匪,族谱记载“多有殒命者”。“土楼”防御工事:为防匪患与水灾,谢氏在村中夯筑 夯土碉楼(当地称“土楼”),楼顶设瞭望台,夜间悬灯为漕船导航。此楼后被神化为“得神灵护佑”,成为家族精神象征。

生存挑战:从军屯荣耀到清贫坚守明中后期的衰落至嘉靖朝,屯田制度崩坏:军官兼并土地,普通旗丁沦为佃农,生活困苦。徐州卫记载“屯军逃亡过半”,谢屯仅剩3户坚守祖业。咸丰黄河决口的重创1851年蟠龙集决口,洪水淹没谢屯,土楼坍塌。幸存者逃至太行堤(今师寨镇史月堤村)暂居,以芦苇搭棚,称“谢家棚户”。洪水退后,村民重返故地重建,但良田已沙化,被迫改种耐旱红高粱。

️ 今日印记:土楼残碑与屯民后裔残碑记忆:2018年村庄整治时,出土半截 明代界碑,刻“谢屯军田界,南至官坑”,佐证其与王屯“饮马坑”的关联(官坑即军马饮水池)。文化延续:谢屯仍保留 “屯户祭” 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胡大海抵丰日),村民用红高粱面蒸“屯户糕”,祭奠先祖拓荒之功。

范说:一砖一瓦皆史诗谢屯的六百年沧桑,浓缩了明初军屯制度的兴衰:
“土楼” 是卫所军事体系的缩影,“官坑” 见证漕运艰险,“红高粱田” 铭刻黄患创伤。
这片土地虽无显赫战功,却以沉默坚韧,书写了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生存史诗。(范玉友)
(本文配图是作者平日在农村拍摄的资料图片,与内容无关。资料来源:《徐州卫所屯田考》、戴套楼村族谱档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丰县那些奇葩的村名——“一溜十八屯”之谢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