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古城——陕西乾县的滥觞:好畤故城遗址
陕西乾县,因有乾陵而著名于世,乾县的最初设置也确实由于乾陵,大唐文明元年(684),唐帝国从当时的好畤、醴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中各划出一片地方,设立奉天县,以奉乾陵。这种因陵设邑的制度始于先秦,秦东陵设芷阳(茝阳)邑,秦始皇设骊邑,汉高祖设长陵邑等等。秦汉好畤县与梁山
其实,相距乾县不远的好畤村,还有一处存在更久的古城——秦好畤县城。
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有“好畤丞印”;秦始皇陵出土的秦陶文有“好畤工伙”。均证明秦代即已出现了好畤县的建制。
《史记·吕不韦列传》:“嫪毐败走,追斩之好畤。”
《史记·高祖本纪》:“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
《史记·曹相国世家》:“击章邯军好畤。”
《史记·樊哙列传》:“击章平军好畤,攻城,先登陷阵,斩县令丞各一人。”
好畤封泥
到了汉代,好畤县得以延续,反映吕后初年汉代行政区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即有“好畤”县。《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中收有两枚印章“好畤丞印”和“好畤左尉”。
《汉书·陆贾传》“孝惠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及有口者。贾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颜注:“好畤即今雍州好畤县。”
《汉书·地理志》:“好畤,阸山在东。有梁山宫,秦始皇起,莽曰好邑。”
到了东汉初年,好畤县依旧存在。《后汉书·耿弇传》:“建武二年,更封好畤侯。食好畤、美阳二县。”但是在《续汉书·郡国志》中却不再记载好畤县,可能在东汉中期已经被省并。
梁山远眺乾县
到了北魏时期,好畤县得以复置,并且成为扶风郡的治所。
《魏志》扶风郡:“好畤,郡治。前汉属,后汉、晋罢,后复。有武都城。”
《水经·渭水注》:“水出好畤县梁山大岭东,南迳梁山宫西,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起。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
到了唐代,好畤县的县城已经迁往他处,据《括地志》:“好畤城在雍州好畤县东南十三里。”与:“好畤县,本汉旧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三里故城是也。”即可证明。
唐代虽设奉天县,但好畤城址犹存,在今好畤村北,唐代遗址,城呈长方形,南北长910米,东西宽380米,四面城基基本完好,城基宽12.6米。西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均已找到,完好无缺。东南城角已被群众挖掉,从挖土的断崖上清晰可见城基夯土厚8~11厘米,夯窝直径8厘米。东南角土壕内,初唐的筒瓦、板瓦俯拾皆是。
而好畤村东则为战国-秦好畤县遗址,见《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汉代五铢
那么汉代的好畤县在哪?如果按照《括地志》与《元和志》的记载,则当在今好畤村东南十三里,即今大杨镇一带。该地也恰有新留汉代遗址,在大杨乡新留村北200米,面积约19万平方米。地表散布大量绳纹板瓦、简瓦、绳纹铺地砖、云纹瓦当及泥质陶灰绳纹罐、盆等残片。
《太平寰宇记》记载好畤县的沿革很详细:“故县在今县东南四十三里奉天县界好畤故城是也。晋元康中复于汉好畤县城东南二里再置好畤县,周建德三年并入莫西县。隋开皇十八年又改莫西县为好畤,大业三年省。唐武德二年分醴泉县置,因汉旧名,属雍州,三年改属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县仍属旧,二十一年移于废上宜县置,即今理也。其上宜县,隋开皇十八年废,后唐同光中割好畤属凤翔,长兴元年却还京兆,皇朝乾德四年割属乾州。”由于宋代好畤县迁往乾州西北三十五里处,即今永寿县好畤河村,则《寰宇记》中所载故县当为唐好畤县。
到了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先后撤销奉天、好畤县建制,此后好畤将为普通村落,寂寂无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