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83万、黄河倒流、地晃5年,中国最严重的地震就在这个县
文|沈言论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好多人先想到唐山,想起汶川,这些都是刻在中国人记忆里的痛。
但明朝嘉靖年间,陕西关中那场华县大地震,光是资料记载就夺取了超过83万人的生命,黄河都被震得倒流,甚至余震晃了整整五年才消停。
如今隔着五百多年,再翻史料看当时的情形,还是能觉出那股子渗人的绝望,原来咱们老祖宗也经历过这么灭顶的灾。
明朝嘉靖年间,陕西关中还是块宝地,这儿土地肥,种啥长啥,渭河两岸全是良田,西安城里的粮栈终年堆着麦子,运粮的骆驼队从潼关排到咸阳。
华县是关中的中心地带之一,县城里商号林立,街头人来人往,老百姓日子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稳当。
可没人知道,地底下的裂缝早就在攒劲儿了,地震前三年,关中就有小震,比如嘉靖三十一年,华县晃了一下,墙皮掉了点,没人当回事,嘉靖三十三年,渭南的井突然冒黑水,村民议论两句,转头就去赶庙会了。
那时候的人对地震的理解还停在“天谴”或者“地龙翻身”,哪懂什么地质构造?只觉得是老天爷偶尔发发脾气,过两天就好了,直到腊月十二那天夜里,人们才意识到天地无情。
那天是腊月十二,快过年了天也冷,华州城里的百姓都早早睡了,可子时的钟刚敲过,突然“轰隆隆”一声,地面开始晃,不是那种轻轻的颤,是像有个大手把整个大地举起来又摔下去,房子的梁柱“咔吧”裂开,土炕塌了,柜子翻了,睡梦中的人直接被压在房梁下。
秦可大是渭南的一个小官,当时正在家里写公文,他后来在《地震记》里写:“初闻如雷,俄而屋瓦皆落,墙垣倾倒,身随榻仆地,不能起。”意思是刚开始像打雷,紧接着房瓦砸下来,墙倒了,他跟着床摔在地上,爬都爬不起来。
等他侥幸挣扎着从废墟里钻出来,外面已经成了地狱,街道上全是断梁压着的尸体,哭喊声、求救声混在一起,有的人被埋得只剩个脑袋,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哭到昏过去。
华县大地震的核心震区是陕西、山西、河南交界的地带,按现在的标准算,震级得有8级,地面摇晃的烈度是11度,相当于把一块豆腐摔在地上,碎得连渣都不剩。
潼关是陕西的东大门,城墙厚得能跑马,地震时城墙塌了一半,城里的房子几乎全平了,秦可大说“潼之死者什七”,潼关原来有几万户人家,活着跑出来的不到三成。
地震还引发了大规模山体滑坡,华阴县的山垮了,把黄河的河道堵得严严实实,河水没地方流,居然往回倒灌,漫过了河岸,淹了下游的村庄。
更磨人的是余震,从地震当天开始,接下来的五年里,关中地区就没消停过,有时候是小震,像有人在地下敲鼓,有时候是大震,能把刚搭起来的草棚震塌。
老百姓不敢住房子,只能睡在帐篷里或者窑洞外的空地上,冬天冻得直打哆嗦,夏天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
尽管地震发生后,地方官第一时间就上报了,可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电报,消息全靠人骑马传,从华州到京城,得走二十多天,等嘉靖皇帝接到奏报,已经是第二年二月了,也就是距离地震过去整整两个多月。
嘉靖皇帝是个迷信的人,一开始以为是“上天示警”,赶紧派钦差大臣去陕西祭天,可祭完天,该办的实事也得办啊,但问题是明朝那时候财政紧张,北边有蒙古人盯着,南边有倭寇闹事,国库里的钱得优先花在军队上。
等朝廷终于想起陕西的灾民,拨下来的赈灾款只有15万两白银,这点钱够干什么?华州城里有几十万灾民,15万两白银连买粮食都不够。
更要命的是,朝廷把赈灾的重点放在了边疆,嘉靖皇帝怕蒙古人趁陕西乱的时候入侵,就把大部分粮食和银子调去了宁夏、甘肃,陕西的官员急得不行,跑到北京告御状,可皇帝说“边疆要紧,关中的事慢慢来”。
那老百姓怎么办?只能靠自己,华县的知县是个实在人,地震后三天没合眼,组织人挖废墟救人,把县衙里的存粮拿出来煮粥。
可县衙的粮库本来就没多少粮,没几天就见底了,渭南的一个乡绅,把自己家的粮食全拿出来,分给乡亲们,可他家也就几十石粮,杯水车薪。
没有饭吃,不少人就成了盗匪,有的结伙抢粮,有的拦路杀人,华州城里,有几个灾民抢了米店,被官府抓住砍了头,可杀了一个还有下一个,官府也没办法,兵都调去边疆了,剩下的几个衙役,根本管不住这么多灾民。
华县大地震过了五十年,有个叫张瀚的官员路过陕西,他写了一本《松窗梦语》,里面对当时的情形还有记录:“关中故多沃野,今则鞠为荒榛,村舍寥落,鸡犬不闻。”意思是原来关中是肥沃的地方,现在变成了荒草滩,村里没人,连鸡和狗都没有。
文化的缺失也令人遗憾,西安碑林是唐朝传下来的宝贝,里面有很多石碑,比如《开成石经》,是唐朝人刻的儒家经典,地震的时候,这些石碑全被震裂了,《开成石经》碎成了40多块,后来朝廷花了大力气修复,可有些碎片再也找不回来了。
但不管过去有多悲伤,我们的目光依旧得向前看,如今,华县已经改成了华州区,属于陕西渭南市,高楼大厦也都建起来了,渭河上架起了大桥,街头也是车水马龙,人们也安居乐业。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地震能够提前预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我们的祖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提高我们的抗风险意识,把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进一步降低,共建安全繁荣的美丽家园。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