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汉惠帝娶11岁妻子,新婚夜他悄悄告诉皇后:没人时你叫我舅舅
前言父亲是刘邦,母亲是吕后,可汉惠帝刘盈的婚姻仍不受自己的控制,为了汉帝国的未来,皇权的存续。刘盈在18岁的时候,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11岁的张嫣为皇后,而这场婚礼没有花前月下,没有两情相悦,有的只是深宫高墙下的政治算计、母权操控与人性扭曲。
那么这场婚礼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家族恩怨与政治角逐?
战乱中的弃子公元前205年,楚汉争霸正酣,刘邦在彭城大败于项羽,仓皇逃命,在逃亡途中,他竟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踹下车,只为减轻马车负重,躲避追兵。
若不是车夫夏侯婴一次次将孩子抱回,这对姐弟早已死于乱军之中,而这一幕,也成了刘盈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他不是不知道父亲的冷酷,但他更清楚:在这个世界里亲情是奢侈品,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后来,他被安置在丰邑,远离战场,却也远离了父爱。
一个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早早学会了沉默、隐忍与顺从,这种性格,让他在日后面对强势母亲吕雉时,几乎毫无反抗之力。
刘邦称帝后,刘盈虽为嫡长子,却并不受宠,他性格温和,不像父亲那样果决霸气;相貌也不似刘邦,常被讥讽“不像龙种”。
而他的弟弟刘如意,却是戚夫人所生,聪明伶俐,酷似刘邦,刘邦多次在朝堂上感叹:“如意类我。”甚至动了废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往往引发内乱,群臣极力反对,张良、叔孙通、周昌等重臣纷纷上谏,甚至搬出“商纣王因废嫡立庶而亡国”的典故。
最终,在多方压力下,刘邦不得不放弃换太子的计划,但这场风波,让刘盈深刻意识到: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并非因为能力出众,而是因为“他是吕雉的儿子”。
他的地位,从来不是靠自己争取的,而是母亲吕雉用铁血手段为他争来的,这也埋下了日后母子关系的伏笔——吕雉不会允许儿子脱离她的掌控,因为她的一切权力,都建立在“皇帝是她儿子”这一前提之上。
戚夫人之死刘邦死后,吕雉终于掌权,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戚夫人,她将戚夫人囚禁于永巷,剃发、戴枷、穿囚衣,命其舂米劳作。
戚夫人悲痛欲绝,作《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吕雉听后怒不可遏,下令将戚夫人剁去四肢、挖眼熏耳、灌药失声,制成“人彘”,丢入茅厕。
更令人发指的是,她还特意叫儿子刘盈前来观看,那一天,刘盈走进猪圈,看到的不是猪,而是一个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女人。
他当场昏厥,醒来后大病一场,从此一蹶不振,他对身边人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这句话,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彻底绝望,也是一个皇帝对权力的彻底放弃,他曾试图保护弟弟刘如意,日夜与之同食同寝,生怕母亲下手。
可就在他一次清晨出猎时,吕雉趁机毒杀了刘如意,那一刻,刘盈知道:在这座皇宫里,他什么都保护不了。
舅甥成婚刘如意死后,吕雉的权力欲望并未满足,她深知刘盈身体虚弱,时日无多,若想在儿子死后继续掌权,必须确保皇位继承人出自“吕家血脉”。
于是,她策划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婚姻:将自己的外孙女、女儿鲁元公主之女张嫣,嫁给儿子刘盈,立为皇后。
张嫣当时年仅11岁,还在扎小辫子的年纪,根本不懂“皇后”意味着什么,而刘盈已是18岁的青年,面对这场乱伦般的婚姻,内心极度抗拒。
史料虽未明载婚礼细节,但根据《汉书》《资治通鉴》及后世笔记的零星记载,可以推断:
刘盈从未与张嫣圆房。
相反,在那个被称为“新婚夜”的夜晚,他轻轻对小女孩说:“别怕,你还是叫我舅舅。”惠帝说出这话,其实就是对张嫣的保护。
他知道张嫣是无辜的,是这场政治游戏中的牺牲品,他不愿伤害她,更不愿让她承受本不该属于一个孩子的压力。、
于是,他选择以“舅舅”自居,将这段婚姻变成一场名义上的联姻。
但吕雉这里不会接受“无子”的结果,她需要一个“嫡长子”,以便将来以“皇太后”身份继续摄政。
于是,她设计杀害了刘盈宠幸的一名宫女,抢走其刚出生的儿子,谎称是张嫣所生,立为太子——即后来的前少帝刘恭。
就这样张嫣这个还未发育的小女孩,不知不觉“生”了一个孩子,而她的身份,也从“皇后”变成了“母亲”,殊不知她本人连月经都未曾初潮。
而刘盈在得知真相后,更加心灰意冷,他不再上朝,终日饮酒作乐,沉迷声色,仿佛在用放纵来麻痹内心的痛苦。
他曾对身边人感叹:“吾虽为天子,然身如傀儡,心如死灰。”
公元前188年,年仅24岁的汉惠帝刘盈病逝,他在位七年,几乎未有任何建树,史书评价其“仁弱”,实则是被母亲压制至极,毫无施展空间。
他死后,张嫣年仅14岁,便被尊为“皇太后”,一个本该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女孩,成了帝国最尊贵的女人,却也成了最孤独的人。
她守寡四十余年,终身未再嫁,也未再开口谈论那段往事,直到公元前163年去世,她始终保持着沉默。
参考资料:
1. 《史记·吕太后本纪》——司马迁
2. 《汉书·惠帝纪》——班固
3. 《资治通鉴·汉纪》——司马光
4. 《西京杂记》——葛洪(笔记小说,记载宫廷轶事)
5. 《中国古代后妃制度研究》——李开元
6. 《吕后传》——张宏杰
7. 《汉代宫廷生活考》——陈寅恪(讲义整理)
8. 《外戚与皇权:汉代政治结构分析》——田余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