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官湖之最3:最早公交车穿梭在邳窑公路上 | 作者 薛家传
官湖位于邳城东面约十里之遥,民国时期,是邳县的地理中心又是全县的经济中心。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生意兴隆,灯红酒绿,是官家的钱袋子。明末、清这里一直设有驿站,北接授贤驿站,南连窑湾驿站,西接邳州城驿站,驿路皆是土路。邳城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发号施令、打官司告状、收老百姓银子的地方。
炮车在官湖的东南,两地相距十八里。镇子的东边几里之遥是当年的黄金水道----沂河,它曾在这里任性地翻滚,带来了高高的千余亩沙土堆上几百年的“古栗园”,一到秋天累累硕果。还带来滚滚财富----黄沙矿。这里的黄沙纯净无杂质,黄灿灿、晶莹剔透,是建筑上的抢手货。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炮车圩子北面三、四十米深的黄沙矿被连续开采了三十余年,火车站设专用线,黄沙远销上海等地砌成高楼大厦。如今矿坑又开发成了养鱼塘,沂河真是毫无吝啬地垂爱炮车人,这是后话。
据考证炮车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三国时曹操在此建造攻城的霹雳车(抛石机)----石砲的基地而得名。后来陇海铁路线经过此地,镇子发展得较快,商店鳞次栉比,逢集时人头攒动,买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晚上,临街店铺灯火通明,手摇留声机传出悠扬的京剧唱段,饭馆猜拳行令声伴随着阵阵菜香。“哞、哞”的汽笛声传来,刚下火车的旅客,又给街道带来一阵人声鼎沸。
窑湾古镇在炮车的南面二十多里地,距官湖约四十里地。她是运河边上的一颗明珠。在明、清时,窑湾就成为运河要冲,港口内桅杆如林,大河里百舸争流,南北物资重要的集散地,镇内商贾云集,繁盛奢华,有“小上海”之称。晚清设的窑湾邮政,比邳州城邮政都要高出一个等级,可见其地位之不一般。
旧时官湖、炮车、窑湾这三个地方都属于邳县管辖,都是最繁华之地,经济上官湖为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党驻军官湖,团长吴鹏举牵头,地方富户、豪绅出资修建了6条公路。从官湖向北通往铁富寺,路宽5米,长14公里;向南通往三叉河(大榆树),路宽5米,长15公里;向东通往炮车,宽7米,长13公里;向西通往邳州城的官城公路长5公里,宽9米;另有平墩至陈楼公路一条,宽6米,长2公里;白宅子至戴圩长6公里,宽6米;这些公路都是土公路,很少有砂石的。
至此,以官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交通干线四通八达。官湖处在和东南方向的炮车、正南面的三叉河(大榆树)的北端,组成三角形的顶点。那时老百姓坐火车多是去炮车,因为顺路,比到三叉河(大榆树)火车站近8里地。关键是炮车比三汊河繁华、热闹得多,三叉河(大榆树)在运河边上只有几户人家,有点冷清。
官湖成为交通枢纽,邳城—官湖---炮车---窑湾组成了从西北到东南方向的邳窑公路,它从县城起贯穿邳县中部三个经济重镇。因此,载客的公交车应运而生,这是最早的私人“易纪商号”经营的客、货运输,老板是官湖人杜慕陵的父亲杜檍远。杜慕陵是官湖的名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上海外语学院的前身)法律系,抗战时出任盟军驻印缅首席法官,亲历中国远征军的惨烈历史,抗战胜利后参加东京大审判,后在南京做监斩官,亲临现场见证了日军战犯谷寿夫等人的死刑。杜檍远是邳县商会会长,从外地购进两辆二手卡车,蒙上帆布就成了简易的公交车,司机是连渊村的董其瑞,路上没有固定的车站,招手就停。早晨公交班车从县城出发,沿弯弯曲曲的官城公路一路颠簸向东,由官湖的西门进入东西方向的建设街,沿街上有几家坊店(大车店)、饭店为旅客提供方便。公交车从南门出,途径经官湖河上的三百(石碑)一十一孔石桥,再由桥南头一路向东南。经过陈楼镇的左庄子村向南到达炮车街,继续向南最后到达窑湾的港口,全长近六十里地,每天往返一次。由于二手车经常出故障,配件又很难买到,公交车经常罢工,班次不正常,经营状态不好,两年后便停止运行,最早的公交车便退出历史舞台。
1952年,邳县首次在邳城—官湖--炮车公路两侧绿化,栽植加拿大白杨1万五千棵,几年后,高大、挺拔的杨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炮车、窑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划归新沂县,1954年邳县的县治又迁往运河(三汊河)。这条官湖---窑湾的五十里长的公路逐渐冷落起来,原来的土公路被肢解,现在有些偏僻的地方偶尔还能看到原来短短的一段。邳城--官湖—运河(三汊河)这条公路开始满血复活,又被新修的砂石、柏油、水泥公路替代,交通繁忙起来。
真是“千年古路熬成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