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7 13:03

杨宇霆被杀,是咎由自取还是另有隐情?张学良的气量真这么小?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来找张学良,说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掌管所有东北铁路相关的建设、运营、外交和军事保护。
张学良一听,这涉及到苏联管辖的中东路,推脱表示这件事属于外交事务,需要请示南京。

杨宇霆,《少帅》剧照
杨宇霆、常荫槐却要求立即决定,甚至拿出已拟好的文件要张学良签字。
看到这两位老将如此逼迫,张学良沉着脸说我钢笔没水了。
一贯看不懂别人脸色的常荫槐马上掏出自己的钢笔,硬塞到张学良手里,表示用我的。
张学良左手拿着文件,右手拿着钢笔,看了看杨宇霆,又看了看常荫槐,然后心平气和地表示:“现在是吃饭时间,等吃完在签,你们也留下来和我一块吃饭。”
杨宇霆一听就不乐意,表示要和常荫槐一起回家吃,吃完饭再过来。
两人一走,张学良立即找来沈阳警务处长高纪毅,让他准备一下,处死这两人。
而后张学良又不放心,命令副官长谭海帮助高纪毅执行处决任务,派卫队统带刘多荃率卫队负责帅府内外警卫,又派城防司令王以哲坐镇司令部指挥部队处于戒备状态以防万一。
这四个人都是郭松龄的学生和老部下,平时就对杨常二人恨之入骨,必然会借这个机会报仇。
晚上七点左右,吃过晚饭的杨宇霆和常荫槐又来了。
张学良副官将他们带到了张作霖的会客厅,也就是有两个老虎标本的老虎厅。

老虎厅
一看杨宇霆进来,张学良就问:“杨督办,你渴不渴?”
杨宇霆说是有点渴,张学良就让副官去切个西瓜过来,谁知副官回来说西瓜放在卧室冰箱里,夫人在洗澡,自己不敢上去。张学良就说自己上楼去拿。
张学良一走,高纪毅和谭海带着6名卫兵走了进来,大声宣布:“奉长官命:杨宇霆、常荫槐阻挠国家统一,立予处死,即刻执行。”
事发突然,杨宇霆、常荫槐还来不及有所表示,就被两名卫兵按住,另一名士兵则在头部开枪,血溅当场。

《少帅》里杨宇霆被杀的场面
二人死后,卫兵卫兵用地毯裹住尸体,抬出门外,然后清洗老虎厅的血迹。
至此,张作霖心腹爱将杨宇霆死于张少帅之手。
有传言,是因日本人忌惮杨宇霆,这才煽风点火,促使张学良处死杨宇霆。
加上两年后,张少帅丢了东北,很多人还认定了这个说法,以至于胡适都惋惜杨宇霆,说:“杨宇霆之死殊为可惜,他要是在,东北不至于被日本一口吞下。”
要是真的如胡适所说,要说杨宇霆不死,日本人是不是就真的不会发动九一八了?
我想没人敢保证,就连张学良也不敢保证,毕竟日本人的侵略之心由来已久,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放弃这个计划的。
事实上,杨宇霆的死和日本人没关系,纯粹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以当时奉系内部复杂的局势,张学良必然要借机立威,恰好杨宇霆撞在了枪口上,仅此而已。
01杨宇霆自幼聪慧,十六岁就考上了秀才,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
可惜朝廷不久就取消了科举,没了科举走仕途这条路子,趁着留日风,家里就把他送到日本留学,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念步兵科。
毕业回来的杨宇霆恰好赶上了辛亥革命。
一开始在奉天讲武堂当教官,后成为奉天当军械厂的一名科长,短短几年时间,直接升为厂长。

杨宇霆
升迁速度如此之快,谁不说声年轻有为?
有人说杨宇霆的发迹是张作霖考察兵工厂的时候,看兵工厂卫兵军容整齐,认为厂长杨宇霆是个治军的人才,这才重用了他。
实际上,背后出力的是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长徐树铮。

徐树铮
和杨宇霆不同,徐树铮一回来就成为段祺瑞的心腹智囊。
一直以来,段祺瑞都想靠武力一统全国,奈何直系的冯国璋一直不愿意,双方爆发直皖之争。
这时候徐树铮就游说学弟杨宇霆,让张作霖出兵帮段祺瑞打仗。
学长的话,杨宇霆自然听,但表示不能让自己东家白帮忙,得要点好处。
而杨宇霆所谓的好处,就是冯国璋向日本贷款买的军火。
徐树铮一听,没问题,给张作霖弄来了。
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张作霖自然不会错过,拿到军火后,二话不说,将军队扩充到7个混成旅,一下子成为北方和直系、皖系一样的军事力量。
当然,张作霖一向手黑,拿了军火后却不办事,气的段祺瑞不断和徐树铮发脾气。
另一边张作霖自拿了军火之后,认为这是杨宇霆的功劳,此后对其信任有加,以至于日后杨宇霆的权力越来越大,几乎所有政令都出自他手,甚至不用请示张作霖都可以。

张作霖和杨宇霆
只是随着杨宇霆的权势越来越大,野心也水涨船高,一度有了创业的野心。
每年,北洋政府都会发五百万的军费给张作霖,但经过徐树铮和杨宇霆的操作,到张作霖手上,仅有一百八十万。
剩下的呢?则偷偷用来买军火组建四个旅。
这让张作霖很生气,自己对杨宇霆信任有加,谁知杨宇霆居然还不满意,居然拿自己的钱去创业?直接将他扫地出门。
只是张作霖使唤杨宇霆使唤惯了,贸然没有杨宇霆的参谋和辅助,自己干啥都不顺。
眼瞅着杨宇霆还没找下家,索性又请了回来,继续让他兵工厂厂长和军事参议,和此前一样信任,仿佛忘了之间杨宇霆偷偷摸摸创业的事情。
一般而言,经历这件事后的杨宇霆应该小心翼翼才是。
可谁知杨宇霆不仅没有低调,反而愈发嚣张。
为什么呢?原来杨宇霆发现,自己就是张作霖的白手套,用来处理和打压一帮帮着张作霖打天下的兄弟。
02别看张作霖有“东北王”之称,但只是名义上的,整个奉系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奉系内部有张作相这样跟着张作霖一起出来的老派江湖兄弟、有吴俊升、汤玉麟这样的旧军阀、有杨宇霆、张学良、韩麟春、 姜登选、熙洽等军校毕业的新军官。

奉系,本质就是一个旧式政权
而这些人中,张作相和吴俊升对张作霖忠心耿耿。
至于张海鹏、汤玉麟则属于听调不听宣的存在。
而张作霖在主政东北期间,要么对他们恩威并施笼络,要么拜把子当兄弟。
可以说,整个奉系,就是一个联盟式的政权,是一个派系林立,绿林底色非常重的政权。
大家现在和和气气,纯粹靠张作霖自身的人格魅力进行协调统一。
一直以来,张作霖都是以讲义气、念旧情的形象出现。
但随着奉系做大,这帮老兄弟也尾大不掉,因而需要一个恶人来处理和打压他们,而这个人就是杨宇霆。
张作霖需要杨宇霆这个白手套,而杨宇霆可以借此掌握权势,一拍即合。
另一边老派之间不和,新派军官派里也是如此。
比如军官派分裂为以保定军校毕业的军官们组成的保定派,领头人是张学良在奉天讲武堂的老师郭松龄。
另外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来组成的士官派,领头人就是杨宇霆等人。
由于杨宇霆深受张作霖的信任,奉军力重要的职位都被杨宇霆的士官派占据,引起保定派军官的不满。

两派面和心不和
事实上,在高级将领位置上,两派算是势均力敌的,没有明显的偏袒。
奈何中下级将领位置上,士官派就压了保定派一头,这就导致两派领头人杨宇霆和郭松龄的关系非常差。
见面要么谁也不理谁,要么就开口吵架,甚至战场上,都差点内讧。
而内讧的起因就是第二次直奉大战。
此前士官派的韩麟春、姜登选率领奉军第一军团打九门口,张学良和郭松龄率领奉军第三军团打山海关。
第一军团势如破竹,第三军团却久攻不下。
眼看实在啃不动,张学良就和韩麟春商量,干脆合兵一处,直接进攻九门口,韩麟春一口答应。
结果真合兵后,韩麟春和姜登选让郭松龄部在前面当炮灰,甚至派自己人去替换郭松龄的军官。
这郭松龄能忍?当即带着部队撤出战斗。
这边郭松龄一走,张学良就发现不对劲了,立马打电话询问,郭松龄也没解释,直接挂了电话。

奉军
张学良不明所以,当晚就找了郭松龄,问他怎么回事。
尽管张学良是他学生,但战场上,张学良是他的长官,郭松龄心里那个憋屈啊,不由得留下眼泪,哭完后,听从命令,去前线和直军死磕。
好在最后打赢了,但郭松龄没有喜悦之情,有的只是战场上士官派的背刺,双方矛盾越来越深。
03真正激化双方矛盾的其实就是胜利果实的瓜分。
打完直军后,张作霖收编了十多万人,被张宗昌要去七成之后,剩下的三万人,张作霖给张学良一万,剩下的给了了韩麟春、姜登选。
如此划分,引起郭松龄不满,当场将三万人收编为3个师,安排心腹担任师长。

郭松龄
等张作霖知道后,木已成舟,虽然不满,郭松龄第三军团毕竟是儿子张学良的嫡系,不管怎么说,都是增加儿子实力,就认可了个改编,让韩麟春、姜登选老大不满。
而在划分地盘的时候,张作霖认为,郭松龄收编三万多人了,这安徽督军就给姜登选吧。
本着一碗水端平,这么做无可厚非,问题上,杨宇霆居然能当上江苏督军,这让郭松龄相当不满。
自己啃硬骨头,一仗没打的杨宇霆居然分得富庶的江苏,自然得闹闹,要求把热河给他。
闹来闹去,张作霖不胜其烦,表示自己的家业是留给张学良的,你身为张学良老师,日后东北都是你们师徒的。
但任凭张作霖如何说,郭松龄就是听不去,认为是张作霖故意为之,顺带着连张学良也开始疏远起来,最终为日后反奉埋下了伏笔。

张作霖
郭松龄反奉是奉军衰败之始。
毕竟带着起兵的是张作霖当宝贝似的第三军团,不管是人员、装备还是待遇,都是奉军一等一的,属于奉系精锐。
然而这么一起兵,张作霖前期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除了第三军团损失万余人之外,张作相的第四军团、李景林的第二军团都损失惨重,而奉军少数能打的姜登选则被杀死,连炮兵司令魏益三都投降了冯玉祥。
而郭松龄反奉期间,苏联拒绝张作霖利用中东路运兵,导致第五军团的吴俊升只能长途回援,又未能堵住,没办法,只能请求关东军了。
但郭松龄反奉之前,曾经拜访关东军特务部长驹井德三,而起兵后又给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发了一封电报,以维护关东军利益,要求日本不干涉,甚至许诺割让间岛(现在的吉林延边)给日本。
别看日本点头答应,但其实是两头下注。
想要关东军出马,自然得有利益,焦头烂额的张作霖只能许下重利。
只不过张作霖事后反悔,最终引发了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
04郭松龄压下去了,但毕竟是带着张学良第三军团的部队,哪怕是亲儿子,张作霖也要给大家一个交代。
就让军法处长常荫槐把张学良绑过来,打算亲自处决他。
当然,张作霖不是真心要处决,只不过该给的交代还是要给的。
至于常荫槐,还真打算往外走去绑人,一旁的吴俊升、张作相等人全愣了,毕竟常荫槐没按剧本走啊。

常荫槐照片
好在吴俊升反应快,把常荫槐拉住,表示郭松龄的军队只听张学良的,杀了张学良,部队就乱了,不如让张学良戴罪立功,招抚叛军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何处置叛军上,常荫槐向张作霖主张严惩叛军,所有团以上的军官都必须枪毙。
好在经过张作相的劝谏,张作霖赦免了除郭松龄夫妇之外的所有叛军官兵。
但不管怎么说,常荫槐用心有些险恶,毕竟郭松龄的军队就是张学良的军队,将团以上的军官都杀掉,相当于让张学良失去军队基本盘,明摆着和张学良过不去。
事后常荫槐也明白,自己得罪了张学良,立即和杨宇霆结盟,为杨宇霆出谋划策。
另一边安顿好叛军后,张作霖咽不下这口气,不顾东北千疮百孔的经济,立即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一起攻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冯玉祥不敌,选择辞职,张作霖顺利控制了北洋政府,成为新的主政人。
明面春风得意,但心里的苦,只有张作霖才知道。
两位大将郭松龄、姜登选之前死于自相残杀,另一个重要的将领韩麟春又中风了,急需杨宇霆、常荫槐这些元老们的支持。
而杨宇霆又抓住这个机会,担心张学良趁韩麟春中风之际控制士官派的军队,就亲自担任军团长,将韩麟春的部队抓在自己手里,导致张学良和士官派矛盾开始激化。

张学良越来越不满
就在这时,不满张作霖履约的日本直接在皇姑屯炸死了他,奉军迎来谁来接班的关键时刻。
05张作霖死的时候,张学良和杨宇霆正在河北领军抵抗北伐军,得到密电后,立即化装成军队的伙夫,跟其他普通士兵一起坐运兵车秘密回到奉天。
张作霖生前,其实有两个接班人选,一个是张学良,另一个就是张作相,但在奉军眼里,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新派的领军人物杨宇霆。
和这两位相比,张学良不管是资历还是影响力上,都无法和这些元老们相比。
因而在高层的会议上,大家推举的东北保安总司令是张作相。

张作相
张作相为人宽厚,属于新派和老派都接受的人选,但张作相坚决推辞,坚持让张学良接班。
至于杨宇霆,一直以来替张作霖干脏活,除了士官派,没人支持,索性就表态支持张学良。
就这样,张学良在元老的支持下,成为奉军掌权人,局势稳定后,才对外公布张作霖的死讯。
奉军权力接替虽然没有内讧,但不免让张学良留下了需要奉军元老才能坐稳位置的印象。
事实上也是如此,刚刚掌权,常荫槐就给他败了一道。
考虑到奉军内部林立,还有虎视眈眈的日本,张学良打算和北伐军和谈。

东北易帜
和谈之初,南京国民政府这边提出先归还火车车厢。
原来此前奉军被北伐军打的节节败退,为防止北伐军乘坐火车北上,已经担任交通部长常荫槐下令拆了火车车厢,然后拉到了山海关。
这么一来,普通人就没法坐火车了,南京这边就让张学良还回来。

东北易帜新闻
张学良同意了,但却被常荫槐给挡住了,说这件事归他交通部长管,张学良说了不算,显然是给张学良下马威。
而且常荫槐和杨宇霆也是坚决反对和谈的几个元老之一。
可谁知张学良发现,杨宇霆表面上反对和谈,私下却瞒着自己和唐生智和白崇禧的人接触,这让张学良相当生气。
要是杨宇霆以奉军元老身份和南京单独接触,要是许诺一些事情来获取支持,自己将如何自处?
更让张学良生气的是杨宇霆的阳奉阴违。
此前在奉军之下的张宗昌被北伐军击败,打算带着几万残军投奔张学良。

张宗昌
张宗昌的名声在山东臭上天,让他进入东北,无异于祸害东北的百姓和治安,就让杨宇霆拦截。
临行前,杨宇霆问张学良如何处置张宗昌,张学良没有说话,反倒是旁边的袁金铠做了个砍头的手势。
意思很明显了,结果击退张宗昌之后,杨宇霆没杀,反而告诉他张学良要杀他,气的张宗昌写信骂这个结义兄弟。
三番两次后,张学良打算处理一下。
06自张作霖死后,杨宇霆的职位仅有兵工厂督办,还算是一个实权部门。
不久,张学良找来杨宇霆,说要成立一个东北保安委员会,让他担任总参议。
别看总参议名字很大,实际上就是一个虚职,让杨宇霆养老用的,他自然不乐意。
既然杨宇霆不从,那就提高价码,让他担任黑龙江督军。
让他担任一方土皇帝,这安排也算不错了,可杨宇霆不依不饶,认为以前黑龙江督军都是向他汇报工作的,现在去担任这个,自己丢不起这个人。

杨宇霆和张学良
从事后的杨宇霆还把张学良当做张作霖,丝毫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见张学良生气了,就表示不如让自己继续待在他身边帮他出出主意。
问题是,张学良愿意吗?肯定不乐意,本来就不满杨宇霆,现在杨宇霆还要继续出出主意,这难道不是把自己当傀儡吗?
另一边常荫槐也暗地里组建部队。
尽管杨宇霆不肯担任黑龙江督军,却让常荫槐担任黑龙江省长。
上任不久,常荫槐就借口境内土匪众多,打算成立了一个有着二十个营的山林警备队。
当然这一切张学良不知道,还是黑龙江督军万福麟告诉张学良的。
说常荫槐最近通过沈阳兵工厂督办杨宇霆联系购买的捷克军火,张学良就找常荫槐问你买军火要干什么,而且沈阳兵工厂也有军火啊。
常荫槐表示“辽造十三年式步枪质量差”。
尽管后来张学良发现,常荫槐买的是33辆火车头和16艘轮船。
但不管买什么,张学良已经对常荫槐起了杀心。
除了常荫槐,张学良另一个想杀的就是杨宇霆。
1929年1月7日,杨宇霆为其父祝寿,张学良也受邀前来,但汽车停下之后,前来迎接的是杨宇霆的副官高凤岐,此时张学良已经心有不快,但还是耐着性子拜寿。
拜完寿后,他去西院客厅,当时在客厅的人不少,都是奉军高级将领,几桌人都忙着打牌。
随着杨宇霆的到来,所有人都呼拉一下全部站了起来。
看到这个后,张学良脸色铁青,又看杨宇霆的一举一动俨然以东北领袖自居,从这一刻开始,张学良决定处死杨宇霆。
尽管杨宇霆有没有反心他不知道,但现在,杨宇霆已经有了取代他的一切条件。
于是就有了开头这一幕。

枪杀二人后的新闻
事实上,从杨宇霆前后所作所为来看,的确没有防备之心,不然也不会这么轻易的被杀。
然而作为下属,即便是有长辈身份,也得充分尊重新上位的张学良。
要是觉得张学良不配领导自己,要么取而代之,要么另谋高就,但杨宇霆呢?身为下属既不听话又摆老资格,又恰逢张学良需要立威,岂不是取死之道?
所以就事论事,杨宇霆的死,真的不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宇霆被杀,是咎由自取还是另有隐情?张学良的气量真这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