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棋局,从王峻到述律平,野心撑不起能力的代价
后汉隐帝刘承祐在位时,干了件特别疯狂的事,在京城里大开杀戒。
不光杀当朝重臣,连地方大将的亲属也没放过,郭威的全家基本都被他杀了个干净。
当时郭威正领兵在邺城当主帅,他军中还有个朝廷派来制约他的监军,叫王峻。
这王峻也算倒霉,就因为跟着郭威,刘承祐连他的家人也一并杀光了。
老实讲,刘承祐这状态已经有点疯魔了,有嫌疑的杀,没嫌疑的也杀,反正就是看谁不顺眼或者哪怕有点沾边就动手。
这样凶悍无道,败亡其实是早晚的事。
而王峻呢,家人被杀后彻底背弃了刘承祐,一门心思支持郭威起兵。
郭威后来能称帝,王峻也算是有从龙之功,后周开国后自然被委以重任。
王峻,从功臣到骄臣的迷之膨胀郭威和王峻一开始的关系是真不错。
新朝刚建立,到处都是繁杂的政务,好多事都得王峻帮着处理,郭威遇到难题也会主动找他商量,王峻还能起到劝谏的作用。
郭威对他更是尊重,因为王峻比自己大两岁,平时不直呼其名,要么叫“兄长”,要么喊他的字,这对大臣来说可是天大的殊荣。
有次郭威想把前朝宰相苏逢吉那栋碧瓦朱甍的奢华府邸赏给王峻,王峻还坚辞不受。
本来这是君臣相得的好局面,可世上的事就怕“太满”。
郭威对王峻越好,王峻反倒越飘飘然,慢慢就骄傲起来了。
骄傲必然自大,自大了就容易目空一切。
王峻这人性格本来就浮躁,做事毛手毛脚,能力说实话真不算顶尖,没什么通天彻地的本事,可他野心却不小,还想着恢复天下。
在政务上他有个明显特点,就是太过强硬,只要他参与的事,必须按他的意思来,连郭威反对都不行,不然他就闹脾气。
郭威也是够有涵养,经常在公开场合被下脸子,还得迁就着哄他。
说实话,郭威这也是没办法,当时国家管理和对外事宜上,还真得仰仗王峻,尤其是对付北汉和契丹,一时半会儿离不了他。
王峻这边闹得欢,郭威心里头却压着两块大石头,一块是北汉,一块是契丹。
这俩势力加起来,让后周的处境挺难办。
乱世棋局,北汉契丹的夹击与无奈951年郭威称帝后,河东的刘崇直接反了,建立了北汉政权,跟后周对着干。
好多人觉得北汉就十二个州,国力肯定弱,其实这是被表面现象骗了。
北汉境内不是山峦就是峡谷,防守起来特别容易,而且人家有完善的水利设备,农业发达,从李氏父子割据时就囤了不少粮草物资,畜牧业、矿业冶炼业也都不差,说白了就是深藏不露。
不然你想,五代时期李克用、石敬瑭这些枭雄怎么都从河东崛起呢?刘崇自己也清楚,他是有底气跟郭威掰手腕的。
北汉要南下打后周,有个绕不开的地方叫晋州,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
这地方东接太岳,西临黄河,北控韩信岭,南扼运城,还连接着黄河和汾河,控制着潼关和洛阳。
北汉一半以上是骑兵,太行山路不好走,所以只能走晋州这条道,这里自然就成了两国交战的核心战场。
除了北汉,契丹也没闲着。
辽太宗耶律德光死后,辽世宗耶律阮继位,他想像太宗那样南下中原,既能提高自己在军队里的威望,也能证明自己皇位的合理性。
郭威称帝时,辽军还在河北内丘打仗,打了半天没打下来就撤退了,后来派使者去后汉讲和,结果到了才发现后汉变成后周了,郭威干脆就坡下驴,跟契丹使者谈和,暂时稳住了关系。
可契丹要钱要粮还好说,北汉认死理觉得自己才是正统,这矛盾就难调和了。
其实不光后周有“没金刚钻偏揽瓷器活”的人,契丹那边也有个典型例子,就是耶律李胡。
耶律李胡,能力配不上野心的皇位闹剧辽太宗耶律德光死在杀胡林后,述律太后也就是述律平,反应特别冷静,不哭不闹,还说要等诸部安定了再葬太宗。
这位铁腕太后心里清楚,契丹是部落联盟,可汗的威信全靠实力和军事胜利撑着,太宗死在败退路上,一旦示弱,部落可能就散了。
接下来选新皇帝,大臣们都想拥立耶律阮,也就是东丹王耶律倍的儿子,可述律平想让自己的小儿子耶律李胡继位。
大臣们不支持耶律李胡太正常了,当年辽太祖驾崩,述律平大规模屠杀大臣殉葬,现在太宗死了,大臣们都怕她再发疯。
而且耶律李胡天生残暴,能力还普通,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
反观耶律倍,作为太祖长子却客死他乡,大臣们都同情他,自然倾向于他的后代。
述律平哪能甘心,直接派耶律李胡出兵去打耶律阮,一是想抢回皇位,二是想让耶律李胡在战场上表现表现,博点支持。
可老话讲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耶律李胡根本没那本事。
到了战场上一顿操作,结果惨败收场,这下更证明他不是当皇帝的料。
回头看王峻和耶律李胡,俩人其实是一个路子,野心远超能力。
王峻凭着一般的才能,就想掌控大权甚至恢复天下,耶律李胡拿着庸碌的资质,非要去争可汗之位。
他们的悲剧说白了就是“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
五代乱世虽然政权更迭快,但“能力与野心匹配”这个道理从来没变过。
对咱们现在的人来说,这也是个提醒,得认清自己的边界,别盲目去碰超出能力范围的事。
而像郭威那样的管理者,也得在用人和控权之间找好平衡,不然纵容下去早晚出问题。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重复,但这些因“不自知”栽跟头的故事,总能给清醒的人提个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