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0:42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上朝的文武百官住在哪?上完朝又去哪工作?

编辑|鲱鱼罐头
上班,从古到今都在谈论的话题,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古代上班叫“早朝”。
事实上,古代文武百官的日子,可远非“威风”二字能概括。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赶上早朝,他们常常凌晨三四点就得摸黑起床,有些甚至鸡还没叫就得起。
那么,要赶这么早的朝会,官员们都住在哪儿呢?上完朝又去干什么呢?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趣历史网】【网易新闻】【搜狐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一、早朝的变化早朝的源头要追溯到先秦时期。
那时候,还没有早朝这一说法,只是君主和少数贵族凑在一起商量事儿,时间不固定,地点也随便。

到了周朝,才有了点规矩,《周礼》里说“天子天刚亮就上朝”,这算是早朝时间的雏形。
秦朝统一后,中央集权建立,早朝才开始变得正式起来。
秦始皇规定每天天刚亮就开朝会,地点在咸阳宫,大臣们按官位大小排好队,谁迟到了还有专门的人管。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朝的规矩在各朝代不断地发生变化。
汉朝时,为减轻压力,大臣每5天一次早朝,这时早朝更像是一种礼仪。
唐朝品级低的官员,一个月仅需参加两次早朝。

正因早朝偏向礼仪,部分皇帝会产生懒惰心理,出现“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情况。
但是大臣们却不能随意缺席早朝,若未按时到达,会受到严厉处罚,轻则打板子,重则罚俸禄。
所以,早朝当日,即便家离皇宫远,大臣们也必须按时赶到。

到了明清,早朝又严了起来。
明朝朱元璋每天凌晨三点就叫大臣们去午门等着,五点正式开会,谁不来就罚钱、降职。
但到了晚清,慈禧太后掌权,早朝成了她的“独角戏”,大臣们只能听着,没啥实权了。

总的来说,早朝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而是慢慢发展变化的。
那么,为了早起赶早朝不迟到,文武百官的准备环环相扣。
二、早朝都需要做什么明代《帝京景物略》里写,京官“夜漏未尽十刻,即披衣起”。

所以,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大约是凌晨三点。
那时,“住得离皇城越近,越能睡个安稳觉”这句话在明清官场堪称真理。
然而,起床后的准备半点马虎不得。

文官穿绣着禽鸟的“补服”,武官穿绣着走兽的朝服,帽子上的“顶珠”要按品级排列。
要是穿错了,轻则被御史弹劾“失仪”,重则被视作“藐视朝廷”。
另外,官员们的通勤工具,藏着一条隐形的“身份链”。

一品大员能坐八抬大轿,前后还有随从开路,七品小官只能骑驴或坐两人抬的“小轿”,遇到雨天,泥水里颠簸得像筛糠。
抵达午门后,官员们不能立刻入宫,得按品级在金水桥边排队。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咳嗽,连跺脚取暖都得偷偷来。
卯时三刻(早上六点),午门钟声响起,官员们按序入宫。
行至宫殿前,首先要行“三跪九叩”大礼。

不仅如此,跪下时袍角不能沾灰,叩首时额头要轻触地面发出声响,既不能太重显得粗鲁,也不能太轻被视作不敬。
直到辰时(早上八点)朝会结束,官员们立刻兵分几路。
内阁大臣直奔文华殿旁的“票拟房”,他们要在午时前拟出处理意见。

六部官员返回各自衙署,个个忙得脚不沾地。
可想而知,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消耗,正是古代官场最真实的写照。
讲到这儿,难免有人会好奇,既然早朝要早起赶路,还得遵守严格规矩,大臣们会不会没缘由就缺席呢?

三、不上朝会怎么样明代《大明会典》里藏着一串冰冷的数字。
若官员无故缺席朝会,一次罚俸三个月,两次罚半年,若累计到六次,直接“听候别用”,也就是变相降职。

万历年间的礼部主事沈德符曾在《万历野获编》里记载,他的同僚因连续三次错过早朝,不仅被扣除全年俸禄,还被调到南京任闲职,形同流放。
当然,官员并非不能缺席,但若想“告假”,得闯过层层关卡。

最常见的“病假”,需要有御医开具的诊单,写明病症和建议休养时长,经所在衙门层层审批后,才能送到皇帝案头。
然而,“丁忧”是唯一被强制批准的长假。

按照礼制,官员父母去世需回乡守孝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期间不得参与朝会,违者按“不孝”论处。
明代官员李贤父亲去世,因边防战事紧急被皇帝“夺情”留任。
他虽能继续上朝,却需穿素服办公,每逢初一十五还得独自跪在太庙外“思过”,这般煎熬让他数次请辞。

对那时的官员来说,凌晨的朝会或许寒冷又煎熬,但比起缺席的后果,这点苦,终究是要吃的。
结尾古代官员的上朝时间,放到现在足以让“996”打工人咋舌。

要是遇上位勤政到极致的皇帝,连喘口气的假期都得省着用。
信息来源


pic/arhgis4lr4k.jpg

pic/ua40z0cjx53.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上朝的文武百官住在哪?上完朝又去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