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3:15

古代青楼为何都要养一群壮汉?除了当保安,还有一个用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古代青楼里,为何总有一群大汉坐镇?表面上说是保安,负责挡酒疯、揍捣乱,听起来合情合理。可真翻开史料,发现这活儿一点不单纯。他们不仅维持秩序,还要帮忙催账、追回逃走的姑娘,角色复杂得像是古代综合服务队。看似光鲜的红楼背后,壮汉的存在就是那根铁栅栏,提醒人别以为青楼只是歌舞升平的场所。

青楼老板不养猫狗只养汉唐宋时期,城市夜生活开始繁华,坊间出现了不少青楼。那时的教坊司还在管“官妓”,由官府出面维持秩序,壮汉的角色大多是衙役与宦官,职责就是防止闹事。等到民间青楼兴起,情况立刻不同,老板们发现光靠女人拉客不行,必须有人在门口撑场面,于是雇壮汉成了标配。

明代的记载更具体。青楼里设置“伙计”,其实就是打手,负责防止酒疯子砸桌子、混混赖账。有的地方志写得直白,说伙计要看着账本,催客人结账,如果有人拖延,就拉出去打一顿。这种安排看似粗暴,却让老板省心。谁也不愿意被壮汉堵在门口,付钱自然乖乖爽快。
清末北京的八大胡同是青楼最有名的地方。那里每家大馆子里都少不了“龟公”,有人形容他们是“看门狗”,既管迎送客人,又要确保姑娘们老老实实。他们站在门口,腰里插根棍子,气势摆出来,谁也不敢乱动。到了深夜,客人喝醉,姑娘撒娇,真正能压住场子的就是这些大汉。

到了民国,上海滩的娼馆规模惊人。一个中等馆子可能养几十个姑娘,还要配上成队的壮汉。媒体报道中写到,上海的妓馆伙计不仅负责维护秩序,还负责“招呼客人”,把客人从街头直接拉进屋。这种强硬手段在今天看像“拉客仔”,在当时却成了行业常态。青楼老板不养猫狗,是因为猫狗只能看家,壮汉才能看住钱袋子。
壮汉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安全投资。没有他们,青楼难免成了烂摊子:醉汉闹事,赖账走人,姑娘私逃,老板血本无归。有了壮汉,所有风险就被硬生生拦下去。这种制度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治安的不足,官府不能管到每一条街,青楼只好自己花钱买安全。

保安只是幌子收账才是王青楼壮汉最有趣的身份并不是保镖,而是债务执行人。妓馆常常记账,客人没钱可以先赊,可赊账容易,收账难。账房一催,客人耍赖,壮汉就要出马。有些记载里写到,伙计堵门索钱,架着人去衙门,吓得客人不得不拿钱出来。说是保安,干的却是催债公司该干的活。

有时壮汉的任务更棘手。姑娘若想私自跑路,老板绝不会轻易放过,伙计就得去追。地方志里写过“接回逃妓”的案例,就是壮汉把人逮回来继续卖笑。这样的角色让他们既被妓馆依赖,也被姑娘痛恨。对姑娘来说,壮汉的笑容就是锁链,不管多么想自由,都可能被一双大手拉回房中。
天津、北平的资料里还提到,青楼壮汉和帮会、警察都有联系。他们能催债成功,往往不是靠蛮力,而是背后有人罩着。赖账的客人知道对方有后台,自然不敢硬抗。青楼靠壮汉,壮汉靠帮会,这种三角关系在城市里十分常见,也反映了旧社会秩序的灰色一面。
一些学者总结过,青楼壮汉就是“黑白之间的润滑剂”。他们不光管打架,还要管人情世故,遇到衙门查案时能打点,遇到帮会闹事时能周旋。正因如此,老板才愿意养他们。养一个壮汉不便宜,要供吃穿,还要给赏钱,可省下的麻烦远比花的钱多。

壮汉和姑娘的关系最微妙。一方面他们要保护姑娘免受醉客伤害,另一方面又是监视者,防止姑娘逃跑。有人说青楼姑娘怕的不是客人,而是伙计。客人喝醉了还能糊弄,伙计一句话就能把人拖走,谁敢得罪?这种压抑氛围让青楼表面繁华,背后却透着冷硬的现实。
在长长的账本和繁忙的夜晚里,壮汉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把青楼的秩序绑得死死的。没有他们,青楼就会失控;有了他们,青楼才能像生意一样稳定运转。保安的外衣下,其实是债务执行和人身控制,这才是他们存在的真正意义。

姑娘想跑路?壮汉笑眯眯清末的北京八大胡同夜夜笙歌,门口的红灯笼一挂,曲声与笑声就飘满街巷。可在这繁华背后,姑娘想逃跑却难如登天。原因很简单,门口那几位壮汉不只是保镖,更是看门人。姑娘若有离开的心思,一旦被发现,就会被这些伙计笑眯眯地“请”回来。

跑得掉吗?难。许多地方志里记载,青楼老板会提前收取押金或签下契约,把姑娘彻底拴住。一旦有人想私奔,壮汉就成了“人肉GPS”,顺着蛛丝马迹追出去。跑到外地都没用,帮会网络能帮他们把人揪回来。姑娘在外面或许以为安全,转头就见到熟悉的大手拍在肩上,那种绝望感很容易想象。
民国时期上海的娼馆规模大,伙计的追人手段更讲究。有人写到,他们会先堵住姑娘的熟人,逼着供出下落,再派人守在码头车站。姑娘一旦现身,就被当场押回。场面不用打打杀杀,几句狠话加上背后的势力,就能把逃跑的念头彻底打消。

从史料看,姑娘们对伙计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需要他们保护,防止醉客施暴;另一方面又害怕他们监视,阻止自己逃离。有人形容这群壮汉是“青楼的双刃剑”,既能挡刀,又能锁链。姑娘在红灯下唱笑,心里却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眼皮底下。
逃跑的代价不止是被抓回,还可能遭到惩罚。地方志里记载过,被追回的姑娘要么被迫加倍服役,要么遭到殴打。老板用这种方式立威,让其他人不敢轻举妄动。壮汉就是执行人,用铁拳告诉所有人:青楼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从社会角度看,这种现象也折射出当时女性缺乏自主权。青楼本就是旧社会制度的缩影,姑娘被契约和债务捆绑,伙计的存在让她们失去了最后的自由。逃跑成了奢望,而壮汉笑眯眯的脸,其实是最冷酷的枷锁。

红灯背后是铁拳青楼表面歌舞升平,实则靠铁拳维持秩序。壮汉不仅是守夜人,更是制度化的执行者。没有他们,青楼就是一个随时可能乱掉的舞台;有了他们,红灯笼下的生意才能一夜又一夜继续转动。

在北平、天津的档案里,壮汉和帮会、警察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他们能催账、能追人,靠的不是蛮力,而是背后的社会网络。遇到赖账的富商,伙计上门堵门,背后有帮会撑腰,富商自然不敢硬顶。遇到官府查案,他们又能打点关系,把事情压下去。青楼靠这种“灰色保护”,维持着半合法的存在。
一些学者评价,青楼壮汉就是旧社会秩序的缩影。他们表面维护安全,实则是掌握控制权的人。姑娘们被关在红灯下,客人被催着付账,老板数着银子,这一切的顺利进行,都绕不开壮汉的作用。没有他们,青楼的繁华很快就会崩塌。

新中国成立后,旧制度被彻底取缔,青楼壮汉也随之消失。曾经在街口凶神恶煞的身影,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留下的只是史料里的只言片语和老人口中的记忆。人们回想时才发现,那些夜夜笙歌的背后,其实一直有一双双冷硬的眼睛盯着,不容任何人破坏规则。
红灯笼下的故事看似浪漫,实则带着铁与血。壮汉们是旧社会的沉重符号,他们的拳头既是保护,也是压迫。人们在传说中记住了莺歌燕舞,却往往忘了那些守在门口的大汉,才是真正维系这座舞台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青楼为何都要养一群壮汉?除了当保安,还有一个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