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光绪娶大3岁表姐,新婚夜,他对着表姐大哭:我不能与你同房
1888年,21岁的隆裕嫁给了小她3岁的表弟光绪,新婚当夜,光绪跪地大哭:“我不能与你同房!”之后更是从未踏过隆裕寝宫半步。一进宫就守活寡的隆裕,为了打发漫漫长夜,每晚睡前都会做一件事,令人难以启齿。
隆裕原名叶赫那拉.静芬,意思是娴静芬馥,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对这个女儿充满了慈爱与期待。
她的父亲桂祥是慈禧的弟弟,换句话说,慈禧是他的亲姑姑。
1887年年末,光绪到了大婚的年纪,为了更好地控制光绪帝,以及增强自己母族的权利,慈禧发下一道赐婚懿旨:“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特谕!”
殊不知,这个无数女人都想要得到的地位,却成了静芬一生的牢笼。
尽管静芬出身名门,又擅长女红,读诗书,懂礼仪,但光绪还是非常不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实在是不好看。
巧的是,静芬也觉得光绪帝太过软弱,没有男子气概,不符合她选择夫婿的标准。
郎无情、妾也无意,如果是今天,两人或许能反抗这桩不符合彼此意愿的婚姻。
只可惜,他们生在皇家,活在大清,面对慈禧赐婚的懿旨,他们没得选。
而慈禧在赐婚时,考虑的也只是自己的权利,地位,母族,至于两人的意愿,根本不重要。
所以,从一开始,两人的婚姻就笼罩了了不幸的阴影。
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七日,两人大婚前两日,紫禁城突然起火了,太和门被烧成灰烬。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不吉利的征兆,因为太和正是皇帝大婚时,皇后必须要走的第二道门,在大婚前夕被烧毁,总归是不好的。
两人原以为,这是上天在暗示这桩婚姻不祥,还以为慈禧会就此放下这个念头。
可慈禧不但没有撤回赐婚的懿旨,反而让内务府找来大量手工匠,夜以继日的赶制,终于在婚礼前夕用纸糊搭起了一座真伪莫辨的太和门。
第二天,婚礼如期举行,隆裕身着凤袍被抬入皇宫。
都说洞房花烛夜,千金难买春宵一刻,但一想到盖头下表姐的容貌,光绪迟迟都不肯揭开隆裕的头盖。
终于,在管事太监的催促下,光绪只能违心地揭开她的头盖。
看着静芬涂得鲜红的嘴唇,光绪“噗通”一下跪在地上,大哭:“你我二人皆是苦命人,但我真的不能与你同房!”
此后,帝后二人便分宫而居,自此形同陌路,除了有重要的庆典需要一起出席外,两人不会多说一句话。
光绪不与隆裕同房,也很好理解。
虽然静芬为人谦逊,也不仗着身份惹事,但她长得一点都不好看,甚至还有些难看,这让光绪面对她时,有种倒胃口的感觉。
而且当时他已经有了活泼美貌的珍妃,所以对这个看起来木讷丑陋的表姐,他实在下不了手。
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静芬是慈禧派来监视他的“卧底”。
那个时候,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恶劣了,作为慈禧的侄女和钦点的皇后,光绪打心底里带着厌恶。
可对静芬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冤枉,虽然是慈禧亲自选择的皇后,但她和慈禧间的婆媳关系也不是很好。
慈禧选她作皇后,除了希望她能成为皇帝的贤内助,又希望她能有心机、手段和魄力,将皇帝驯服,成为自己的助力。
只可惜,无论哪一方面,她都让慈禧失望了。
静芬也早就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只要慈禧还活着,她的“皇后”头衔与光绪的“皇帝”头衔,都不过是徒有虚名。
光绪管不到前朝,她也治理不了后宫。
别人眼中的她贵为一国之母,高高在上。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以后的人生,不过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孤寂罢了。
白天还好,她还能去给慈禧请安,逛逛园子,可到了晚上,宫门一关,陪着她的就只有漫长的黑夜。
静芬性格懦弱,一点手段都没有,一次,为了替她撑腰,慈禧杖责珍妃,让她在一旁看着,可她却被吓得当场晕倒,一点魄力都没有,慈禧当场就黑了脸。
因为得不到光绪的欢心,慈禧对她也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久而久之,对她也带着一股厌恶,这样一来,静芬在宫里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为了打发漫漫长夜,排解寂寞,养成了一个很尴尬的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嗑瓜子,还要数自己嗑了多少颗。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甄嬛传》里的敬妃,因为太寂寞了,她每天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数着宫里的砖块,没有人知道她心里有多苦。
晚年的静芬因为瓜子嗑多了,不仅牙齿是黑黑的,还一口蛀牙。肠胃也因为瓜子嗑多了,出了问题,发展成了肠胃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与慈禧先后离世,按照慈禧太后的遗诏,皇位由溥仪即位,而静芬被尊为隆裕皇太后,她也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后。
当时溥仪只有三岁,无法治理国政,所以便由隆裕皇太后垂帘听政,摄政王载沣辅政。
一时间,她竟成了大清国权力最高的人。
两个最讨厌她的人也都没了,权力也有了,按理说,隆裕的日子该舒心了,可时代早就变了。
大清国早就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皇室的威信和震慑力一落千丈,虽然变成了太后,但也只是一个名号罢了。
因为她身体不好,又要抚养溥仪,加上她确实没什么政治能力,料理朝政就显得力不从心,载沣趁此机会架空了隆裕。
这还不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清国,更加变得虚弱,坍塌只是时间的问题。
1912年2月,在袁世凯的胁迫下,隆裕在退位诏书上盖下印章,一代大清王朝,正式宣告寿终正寝。
自此,隆裕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她觉得自己是爱新觉罗家的罪人,是她的盖章,一手葬送了祖宗的基业。
尽管今天的我们都知道,即便没有那枚章,大清国还是会走向覆灭,毕竟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
很快,她就病倒了,1913年,长期活在愧疚和愤懑中的隆裕,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同年11月,光绪的陵寝建成,隆裕和光绪这对生前的怨偶,依照祖制,被一起送入陵墓。
生前不能选择婚姻,死后亦不能选择自己的归处。
一入皇宫深似海,如果隆裕不曾嫁予光绪,也许出身皇族的她会幸福美满,但命运的齿轮偏偏将她推入了这深不可测的皇宫,使她余生孤寂困苦。
从出生起,她的一生就无法自主选择,丈夫是指定的,生活是指定的,垂帘听政是指定的,退位也是指定的,甚至死后葬于何处也是指定的。
她这一生,真是可悲又可叹。
或许当初太和门的损毁,就暗示着这段婚姻注定要失败,不管如何修复,终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