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7:39

武松被县令赏赐的“都头”一职,放到现在是多大的官?别被吓到了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武松在景阳冈打死吊睛白额大虫后,被猎户们簇拥着去阳谷县领赏。
县令见他身材魁梧、谈吐爽利,又念及他为民除害的功劳,当即拍板:封你做阳谷县都头,掌管地方治安!
围观百姓欢呼雀跃,都觉得武松值得这份荣耀,可这都头到底是多大的官?

要弄清楚都头的分量,得先分清宋代的官和吏。
宋代官员由朝廷任命,比如阳谷县令是从八品,属于正式官员,而吏是地方政府雇佣的办事人员,没有品级,靠官府发的俸禄生活。
都头就属于吏的范畴,归县尉管辖。
宋代每个县会设县尉专门负责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县尉手下会配备都头、副都头,负责统领弓手。
阳谷县作为中等县,弓手人数通常在50人左右,都头就是这50人队伍的头目。
从职责上看,都头要管的事很杂,日常巡逻县城街巷防止小偷小摸,遇到百姓报案要带人去现场查勘。

每年农忙时还要组织弓手护粮,防止土匪抢粮,甚至县里有庙会、集市,都得去维持秩序。
武松任都头后,原著里写他每日带二三十个弓手,沿街巡察,这正是宋代都头的日常工作。
再看待遇,都头的俸禄不算高,宋代中等县的都头,月薪约5贯钱,换算成粮食,大概能买3石米,够养活一家三口。
对比县令每月20贯的俸禄差了四倍多,而且都头没有晋升通道,除非立了大功,才有可能被提拔为县尉,从吏变成官,但这种情况极少。
县令选武松当都头,不只是因为他打死了老虎,宋代选都头有三个硬要求:
身手好、有威望、本地人,武松刚好全符合。

都头要带弓手抓盗贼,没点武艺根本镇不住场面,打死老虎后,猎户们试过武松的力气——
他能单手举起30斤的青石墩,这在当时算神力,足以震慑地方无赖。
景阳冈的老虎害了不少人,连官府派的猎户都折损了好几个,武松单枪匹马打死老虎,百姓早就把他当英雄。
让这样的人管治安,百姓愿意配合,盗贼也会忌惮,县令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还有个隐性原因,武松无牵无挂,适合干风险高的活,都头要经常抓贼容易得罪人。
武松当时刚到阳谷县,除了后来找到的哥哥武大郎没其他亲戚,不用担心被人报复家人。

反观县里其他弓手,多是本地有家室的,做事难免畏首畏尾,武松的孤身在县反倒成了优势。
不过,武松能当上都头也有运气成分,宋代都头通常从弓手里提拔,很少直接任命外人。
但阳谷县当时刚好缺都头——之前的都头因抓贼时被砍伤,武松的出现刚好填补了空缺,要是早几个月,武松未必能直接当都头。
若把宋代都头的职权对应到现在,最接近的是县公安局大队队长。
都头管整个县城及周边乡村的治安,现在治安大队要巡逻、处理治安案件,宋代都头也要管这些事。
现在治安大队要配合刑警抓逃犯,宋代都头遇到大盗也要带人围捕,甚至协助州里的捕快办案。



从手下人数看,宋代都头管50个左右的弓手,现在县治安大队的民警加上辅警,也差不多是这个规模。
而且两者都要受上级管辖——都头归县尉管,治安大队队长归县公安局局长管,层级对应很清晰。
不过有个关键区别,现在的治安大队属于正式编制,而宋代都头不算,想晋升为官难度极大。
武松后来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之所以只能逃亡,也和都头的吏身份有关——他没有官员的豁免权,一旦犯事官府不会留情面。
对武松来说,都头这个职位虽不算高,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他因误以为伤人致死,从清河县逃出来过得很落魄,冬天穿单薄衣裳,还因感冒挖炭取暖。
当上都头后,武松的生活彻底变了,他有了固定俸禄,不用再靠别人接济,出门带弓手,百姓见了都喊武都头,再也没人敢轻视他。
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合法身份,不用再躲躲藏藏。
武松也很珍惜这个职位,他把治安管得不错,原著里没写他有懈怠或贪赃枉法的事。
后来武大郎被害死,他先找县官报案,也是想通过都头的身份走合法途径解决,直到县官包庇西门庆,他才选择私刑。
这从侧面说明他对这个职位是有归属感的。

说到底,县令给武松这个职位,既兑现了赏英雄的承诺,又找了个能镇住地方的人,算是双赢。
而武松能从逃亡者变成都头,也让这个职位多了层传奇色彩,成了《水浒传》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小人物逆袭片段。

参考资料:[元] 脱脱等:《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十七》(记载宋代县尉与都头职责),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关履权:《宋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朱瑞熙:《宋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松被县令赏赐的“都头”一职,放到现在是多大的官?别被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