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英年早逝且一生没成亲,哪来一个儿子两个孙子?原因很简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六六鳞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霍去病23岁去世,一生没成亲,史书却记下他有个儿子,还有两个孙子封侯。这事儿听起来挺怪,跟传说故事差不多。可翻开《史记》和《汉书》,名字都写得清清楚楚,怎么回事?得从霍家权势和继承制度的特殊操作说起。
骠骑将军早逝,“独子”凭空出现西汉最风光的将军之一,莫过于霍去病。不到二十岁带兵出击匈奴,几次大胜,震动边塞。他少年得志,权势极高,汉武帝对他宠信有加,不仅封为冠军侯,还把长平公主的女儿许配给他。但这场婚事从未真正落实。
霍去病终生未婚,这不是后人杜撰,而是《史记》与《汉书》明文记载。他23岁病逝时,并无配偶,也无明确的后嗣。朝中文臣武将都哀悼不已,汉武帝甚至亲自为其营建陵墓,葬于茂陵东侧,规格比照帝王。
就在他死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朝廷突然宣布,由霍去病之子霍嬗继承冠军侯爵位。霍嬗年幼,出身不明,母亲无记载,也没有正统婚姻背景。从封爵时间推算,霍嬗出生时间正好卡在霍去病生前,推测为其庶出之子。
这就让人疑惑,一个没有婚配记录、少年夭亡的将军,怎么就突然多出一个儿子?如果说是私生子,为何被汉武帝毫无阻碍地认可继承爵位?在当时礼制森严的西汉,这不是简单的家务事,而是牵涉到国家等级制度的正式认可。
有学者认为,霍去病之“子”霍嬗可能并非亲生,而是霍光一系的“代嗣”子,即在霍去病死后,为延续霍家爵位而“收养”或“认子”的做法。这种安排在汉代属于宗族继承的一种变通手段,尤其在无子承嗣的情况下,为保家族封爵不坠,常有同宗过继子嗣继位。
霍嬗在位时间极短。史书记载,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时,霍嬗随行,不久即死,年仅十余岁,无子,冠军侯国因此除国。换言之,不论霍嬗是霍去病的亲生子,还是代嗣子,爵位至此已无继承者,霍家一支按理该在此断绝。
可几十年后,霍家又“冒”出两个孙子。
这就是接下来的悬念。
侯国早亡,孙子从哪来?霍嬗死后不久,霍家爵位断绝,汉武帝虽念其战功,但依照制度,侯国只能废除。霍家一度退居庶族,不再列入诸侯行列。这种情况在汉代非常常见,一旦无男嗣继承,封号即除,后代虽是将门之后,也无复贵之机。
时间到了昭帝、宣帝年间,霍光执政。这位是霍去病同母异父的弟弟,虽非嫡出,却政治能力强,深得信任,甚至被称为西汉“托孤大臣”。在霍光专政时期,朝中权柄几乎尽归霍氏一门。霍光家族封侯者众,女儿还被立为皇后,权势达到顶峰。
就在此时,史书记载霍去病有两个孙子——霍山、霍云,获封为侯。这两个名字不在霍嬗之后立即出现,而是在霍光权势鼎盛的时期重新进入史册。
关键是,这两人究竟从哪来?
按照逻辑推理,若霍嬗未婚即亡,无子可继,则霍山、霍云显然不是其直系孙子。既然不是正统之孙,便只能是庶系或旁支。但为何能以“孙子”身份承爵,还得到皇帝正式敕封?又为何史书明确标注其为霍去病之后,而非霍光之孙?
答案很可能还是出在“宗法制度”上。
西汉宗族继承中,若本支无嗣,则由族中近亲庶子代继,甚至冒名顶替皆有先例。霍山、霍云的身份,很可能是霍光主导下以霍家庶支子嗣名义过继给霍去病,以延续其爵位与血统名义。霍光作为外戚掌权者,有足够能力影响朝廷对其“子孙”合法性的认可。
从史料分析,霍山、霍云并非霍嬗亲孙,而是“宗族代嗣”安排的产物,换言之,是“借壳继承”的操作。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如西汉其他侯国无嗣后,多采取类似方式让族中旁系续爵。
这类安排本无可厚非,但政治局势变化总会引发变故。
霍光死后,霍家因谋逆案被全族抄灭,霍山、霍云也被卷入风暴之中。朝廷清算霍氏势力时,这两个“孙子”被认定为同谋或附逆者,一个被赐死,一个自杀,全族除名,封国再次除国。
从霍去病到霍嬗、霍山、霍云,一脉三代,名声虽响,实际时间不过三十余年。霍家再未在政治舞台上复出,血脉是否尚存,也无从查考。
霍去病战功显赫,却死得太早;其“后代”一半来自制度,一半靠人为安排,多少带些讽刺意味。
霍光托孤掌权,族系操作背后的政治算计霍家命运的转向,并不在霍去病手中,而是在其异母弟霍光登上权力巅峰时实现的。霍光不是将军出身,没有战功显赫的履历,但他有一点极其重要:他谨慎、能忍、懂政治,得汉武帝赏识,被选为辅政大臣。
汉武帝晚年托孤时,将幼子刘弗陵交由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人辅佐,其中霍光居首,职衔为大司马大将军。从一个禁军中郎将一跃成为权臣首脑,这样的变局极为罕见。霍光靠的不仅是家族背景,还有极强的政治嗅觉。
霍光深知权势如刀,得之不易,守之更难。他维持表面谦和,实则暗中架空政敌。他不自封官爵、不滥封亲戚,但在实权掌控上极为强硬。昭帝年幼,霍光一手操控朝局,包括废立皇后、改换皇帝,皆出其手。
在这种背景下,霍去病的“后嗣”重新进入政治舞台,不难理解。霍去病虽死早,但其军功与声望仍在,霍光若能以“家族继承”之名扶持孙子重新封侯,既是对兄长功业的延续,也是巩固霍氏权力格局的工具。
霍山与霍云的身份公开资料虽少,但能在霍光执政期获得侯爵,显然不靠单纯血缘,而是依靠霍光对宗族结构的重新布局。名义上是“孙子”,实际是政治安排下的接班人。他们的出现,更像是霍光给自己安排的棋子,既能扛起“霍去病一脉”的名号,又能合理合法地占据朝廷高位。
霍山和霍云的活动轨迹不多见于记载,但其获得封侯的时间、区域及后续遭遇,均反映出他们的存在并非偶然。霍光手中有资源、有影响,也有动机让霍去病的封国重新“复活”。
朝中对这一安排未见反对记录,说明朝臣接受了霍光的解释或默许了其做法。对于当时的统治集团而言,只要不触及皇权根基,宗族安排多是内部事务,不会引发太大波澜。
但封侯不是终点,而是开始。霍家一脉通过这种方式恢复侯爵,政治上虽有回暖,但也把自己推上更高更危险的位置。一旦霍光失势,这些“安排出来的后代”便会成为最先清算的对象。
这场清算毫不留情,霍家被一锅端,封地没收,亲属流放、赐死、斩首不等。霍山、霍云无论是否知情,均被列为罪人。一个被处死,一个传言自杀。原本为保爵位而设的“宗法继嗣”,反成了压倒霍家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走到这里,霍家从将军之家走向政治核心,又从权力中心跌落谷底,不到五十年。这其中的转折、操作与牺牲,皆离不开“霍去病之后”这一制度性安排。
看似是为兄传嗣,实则是为权布局。
真假血脉之外,留下的只有历史霍去病的死在史书中写得简洁,“二十三岁病卒”。没有过多描述,也没有“病因”,更无关于婚配或私生活的补充。《史记》将其形容为“以少得志”,戎马倥偬、功成身退,仿佛一切都过于完美,直到有人提出疑问:他到底有没有后代?
这是个麻烦的问题,史书写得模糊不清,后人争论不休。有人坚持霍嬗是其亲生子,有人认为霍光安排了族人代替,有人干脆认为“孙子”是权谋操作下的产物。
史书不会说假话,但它会选择沉默。在皇权社会里,宗族传承不是私事,是制度安排,是政治工具。继承人不一定要有血缘,只要名义合法、手续齐全,就能堂而皇之进入仕途,获得封号。这是宗法制度的内核,也解释了为何霍去病没有成亲记录,却能留下“孙子”。
真实血脉在历史中往往不那么重要。封侯、继爵、立碑、入祠,这些操作讲究的是“名正言顺”。不问亲疏,只看合法。霍山、霍云也许从未真正拜过霍去病为祖,但他们的身份却实实在在为“霍去病孙”。只要朝廷认可,历史就默认。
但一旦政治风向转变,身份再合法也难保平安。霍家败落后,没有人为这些“后代”说话,他们在史书中一笔带过,连生卒年份都不详,仿佛从未存在。真正留下的,只有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
人们纪念霍去病,不是因他有子孙传承,而是因他短暂一生所建立的战功、威名和忠诚。他的死让无数人扼腕,而“后代”之事则成为一个永远说不清的谜。
这谜底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带领三万骑兵深入漠北七百里,摧毁匈奴本营,打出西汉王朝的军事巅峰。重要的是,皇帝亲自为他立碑修陵,将其与帝王并列而葬。至于有没有儿子孙子,是否亲生、庶出、过继,也只能交给史官猜测,任后人争论。
千百年后,人们记住的是“封狼居胥”,记住的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是霍嬗、霍山、霍云这些名字。
霍去病留下的是传奇,而不是血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