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平民老百姓吃什么?一部饮食史,一把辛酸泪
#历史开讲##历史冷知识##古代老百姓平时吃什么?#大家好,我是猫叔儿,用最硬的逻辑,带你看透历史真相【上方点击关注】
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酒池肉林,史书煌煌。
然而,史书中沉默的大多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街头巷尾的升斗小民,他们的饭碗里,盛着的又是什么?
是山珍海味?还是……
吃肉?你也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各位想必都耳熟能详吧?出自《左传》曹刿论战。
可曹刿还有另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句话,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接揭开了古代社会的真相!
什么叫作“肉食者”?天子、诸侯、大夫。
这群人,位高权重,锦衣玉食,顿顿有肉。
宗法礼制下:吃肉,在古代就是身份证,是权力通行证!
吃得满嘴流油,才有资格谈笑风生,指点江山。
那普通人呢?叫“藿食者”。
这个“藿”字就是豆子叶,苦涩难咽。
所谓的“藿食者”,就是那些只能靠豆叶、野菜根糊口的平头百姓、贩夫走卒、田里刨食的老农。
他们是“草食系”,更是社会食物链底端的“牛马”!
为啥吃不上肉?《春秋左传正义》里的论述说得直白:“贱人不得食肉!”
所以,先秦时期,从你看你吃什么,就能看出你在这个社会是啥角色。
谁吃肉,谁就是人上人;谁吃草,谁就是人下人。
就是这么赤裸裸,血淋淋!
《战国策》里有个故事,挺扎心。
讲的是晋国有个叫祖朝的在野小官,想给晋献公提点治国建议。
献公答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什么意思呢?国家大事是我们吃肉的人该操心的,你一个吃豆叶的,瞎掺什么心?滚一边去!
抠出来的“食谱”
“肉食者”吃什么,史书礼册从来不吝惜笔墨,写得天花乱坠,满汉全席都嫌单调。
可写到咱平头百姓,史官们笔头子吝啬得很,能省一个字绝不给半个字。
“藿食者”不配被记录,他们的苦难,无声无息。
秦汉那会儿,稻米、小麦、高粱都是奢侈品,是身份象征。
事实上,平民能够大量吃米面的情况,只出现在新中国以后。
那当时的老百姓吃啥?主食主要就是粗粮。
据山东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先秦两汉中原老百姓的主食,先秦主要靠“粟”,汉朝以后小麦才慢慢多起来。
至于肉,骨骼同位素分析验出来的含量极少,京畿地区倒是明显高出一截。
所以,“藜藿充饥,糟糠果腹”,就是那个时代最底层最真实的生存写照。
饿不死,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当然,光啃粗粮也不行啊,得有点“菜”下饭吧?
《诗经·豳风·七月》给出了回答:六月吃野李子野葡萄,七月啃葵菜和豆子,八月打枣,九月收麻,十月割稻……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苦菜、香椿芽、豆叶、葵菜,这些田边地头的野菜野果,就是主要来源。
至于怎么吃?一个字:煮!
加点小米野菜一锅炖,熬成黏糊糊的羹或粥,能糊弄肚子就行。
想存久点,就往菜里使劲加盐,腌成“菹”,跟现在的咸菜疙瘩一个路数。
腌制的豆酱,在当时是绝对的下饭神器。
条件好点,再加点榆钱、榉树叶做成各种风味酱菜,那就算开荤了!
一年到头,宗族祭祀后,幸运的话能分到一点胙肉“打牙祭”。
或者胆子大的农人猎户,也能偷偷摸摸搞点田鼠野兔。
但是,这要冒极大的风险,因为山林湖泽的使用权并不在平民手里。
唐宋明清:有进步?
时间来到唐宋,大运河通了。
南方的橘子、荔枝、北方的梨子杏子,开始南北流通。
宴饮图
宋代商品经济更发达,米饭、面条、馄饨、大饼、年糕,开始出现在城里人的餐桌上。
看起来有点烟火气了?但这是假象。
唐朝时,日本和尚元仁在山东登州留学,记下了当地百姓的日常。
“粮物粗硬,盐茶素饭”,还“不爱开火”,干粮就凉水,吃到“胸痛”。
他感慨说,就这,还比当时的日本强,可见当时日本底层得多惨。
宋朝城市里的小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确实吃香喝辣,包子馒头、鱼肉果蔬、美酒好茶,还能听个小曲儿。
但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佃户甚至奴仆,在宋代的“宴饮图”里,他们只是背景板。
家里存粮撑不过半年,喝稀粥、吃冷饭才是常态。
对于绝大多数穷人,“冷饼、野菜、稀粥、盐茶水”才是生活!
明清时期,江南富得流油。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脱农的打工人多了起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记载:在南京,八文钱买四个烧饼或仨馒头。
普通人一天生活费五六十文,刚好够温饱。
偶尔馋了,也能去熟食摊买点熏肉小菜“塞塞牙缝”。
不过农村还是惨,主食一年花不到4两银子,加上副食也不到10两,全靠自给自足勉强活着。
这时,大变量来了,美洲作物被引进到华夏大地。
玉米、番薯、土豆来了,还有花生、辣椒、南瓜、烟草、向日葵等。
这些东西,迅速改变了中国人的餐桌。
尤其是玉米、番薯、土豆,简直是穷人的“活命仙丹”!
这些玩意,山坡旱地、犄角旮旯都能长,丘陵山地被疯狂开垦。
并且,产量还高。
一斤番薯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真穷人的救命粮!
看起来很美,甚至,清代因此迎来了人口大爆发。
这些作物一开始是当“救灾粮”引进的,是救急的。
可当番薯玉米成了穷人的“主粮”,意味着“救急”变成了“常态”,意味着每一天都在“灾年”里挣扎。
“番薯可抵半年粮”,被赞为“活民之宝”,可当老百姓的饭碗里只剩下番薯时,那不就只剩下“难关”本身了吗?
中国古代平民的饮食:一碗粥,半碗是水,半碗是粗粝的生活。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