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22:26

“妖僧”姚广孝煽动朱棣夺得皇位,朱棣问他要何赏赐?姚:一个人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驾崩。
按理来说,朱元璋的儿女都应该来祭奠父亲,但是朱元璋临死前留下遗诏,不许自己的儿子们来奔丧,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封地待着。
燕王朱棣本想从北京赶往南京,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被赶了回去……

削藩之难朱元璋之所以下令不许藩王进京奔丧,就是为了保护两边的人,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自从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手里便没有了合格的继承人,这让他心中十分不安。
本来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祖训,这时候应该“兄终弟及”。

但是朱元璋却给世人表演了一波什么叫“双标”,他明明定下了弟弟可以接哥哥班的规矩,自己却不遵守。
朱元璋强行越过朱标的弟弟们,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
朱元璋此举引发了儿子们的不满,他们觉得自己比不过大哥也就算了,为什么连大哥的儿子也比不过?

朱元璋并没有回答他们这个问题,他们也不敢当着朱元璋的面问出这个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每一个藩王的心里。
朱元璋是知道这件事的,但是他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想让孙子朱允炆自己去解决这个大麻烦。

朱元璋不许各地藩王进京,就是担心这些藩王会趁此机会,在京城闹事。
这些藩王都是人精,他们也知道现在是夺位的最好机会,但是朱元璋这一手,彻底打消了他们逼宫的念头。
不过,朱元璋这一手也不光是为了提防这些藩王,也是为了保护他们。

朱允炆虽然比较一般,但是朱元璋给他留下的这些大臣可都不是吃素的。
他们都想维护朱允炆,而朱允炆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这些叔叔们。
于是在朱元璋去世后不久,朱允炆就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将一些比较厉害的“叔叔”都抓了起来。

此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令他十分慌张。
因为他虽然距离京城比较远,但是实力却比较强,如果朱允炆一定要削藩的话,朱棣肯定没法逃过这一劫。
这时,一直跟在朱棣身边的“智囊”姚广孝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他起兵造反。

妖僧劝战说起这个“妖僧”姚广孝,他也是个厉害人物,朱棣之所以能造反成功,姚广孝功不可没。
元至正八年,也就是公元1348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被送到了寺庙,剃度出家,当了一个老老实实的和尚,法号“道衍”,因此世人也称姚广孝为“道衍和尚”。

后来,姚广孝所在的寺庙也没能逃过元兵的侵扰,整座寺庙被付之一炬,他们这些和尚赖以生存的寺庙,一夜之间就化为了灰烬。
还有家的和尚只好回家,没有家的和尚选择了云游四方当乞丐,姚广孝的选择与其他和尚都不同,他跑去当了道士。

学了佛法的姚广孝,又拜在了道士席应镇门下,当起了道士,学习道家的阴阳术数。
洪武八年的时候,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学问的和尚,姚广孝也来了。
但是朱元璋没看上他,只是赐给他一身僧衣后就让他走了。

不过姚广孝作为精通“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学者,还是有些名气的。
他虽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但还是留在了京城,被几位官员推荐到了天界寺任职,又当起了和尚。
七年后,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十分伤心,将南京附近所有的和尚都找来为马皇后祈福。

光是举办大型的祭祀还不够,朱元璋又给每个皇子都配了一个“高僧”,让他们带着这些高僧回到藩地去,每天都要为马皇后祈福。
而姚广孝就是在这时候接触到了朱棣,两人经一位官员介绍认识之后,相谈甚欢,在很多事情上都抱有相同的看法。

于是,朱棣便带着姚广孝回到了北京,并且将他安顿在了庆寿寺里当住持。
但是当和尚只是姚广孝的副业,他的主业其实是朱棣的军师。
为了与朱棣更方便地交流,姚广孝进出燕王府,甚至不需要通报,直接就能进入燕王府,可见朱棣对其是相当的信任。

其实朱棣一开始是不打算造反的,因为他心里还有对父亲和大哥的尊敬,造反这种事,对于他来说还是太难了。
此时的朱棣还并不成熟,或者说还没有被逼到绝路上,他在做决定之前,还是有点瞻前顾后,不敢下定决心。

朱棣问姚广孝:“现在民心都在朝廷那边,百姓都支持朝廷,我该怎么办?”
姚广孝说:“我只知道天意如此,至于民意如何,不是我该考虑的事情。”
说到天意,姚广孝曾给朱棣推荐过一个擅长相面的人,这个人也曾给姚广孝相过一面。

虽然姚广孝是个和尚,但是那人却说他“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姚广孝听完这人的评价之后,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很高兴。
他为什么会高兴呢?自然是因为相面先生说中了姚广孝真实的内心想法。

姚广孝即使已经学了佛法和道法,却还是掀起了一场战争,如果他没有学习的话,难以想象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恶人。
朱棣在听了姚广孝的话后,虽然没下定决心要造反,但是他也开始为造反做准备了,他就算不为了皇位,也得为了活命做准备。

由于姚广孝的提醒,让朱棣做好了造反的准备,由于朱棣做好了准备,所以当朱允炆下令对朱棣下手时,朱棣成功活了下来,并且顺理成章地开始了反击。
于是,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开始了。一开始的时候,朱棣这边兵少将寡,不是朝廷的对手。

但是朱允炆这边的决策失误,导致战局形势发生了大逆转。
朱允炆派了大量的部队,偷袭朱棣的老家北京,此时的北京城内只有很少的军队留守。
而且太子朱高炽、王后徐妙云、军事姚广孝都还在北京城中,若是北京城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在众人的努力下,朝廷几十万大军,却迟迟攻不下北京城。
朝廷军队本就是远距离作战,现在又变成了长时间作战,他们的情况急转直下,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次失败对于朝廷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公元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城,但是却没有找到朱允炆。

朱棣找不到朱允炆,心里非常不踏实,于是他将皇宫中所有的人全都聚集在一起,向他们“打听”朱允炆的下落。
但是问了半天,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回答他。到最后,朱棣将希望寄托在了一个叫溥洽的和尚身上,他是最有可能知道朱允炆下落的人,但是他怎么也不肯说。
pic/alvl0dzmjyu.jpg
朱棣大怒,下令将其关进了暗无天日的地牢。
而当朱棣说起给姚广孝的赏赐时,姚广孝不要别的,他就想要这个“溥洽”。
朱棣想了很久,还是没想通姚广孝想干啥,因此他当时并没有放出溥洽。
而姚广孝在之后也没有再提出其他要求,至于他为什么想要溥洽,也从来没有解释过……
pic/nztvub41tkw.jpg
一直到十七年之后,姚广孝病入膏肓,生命垂危之际,有关溥洽的事才再次被提起。
已经成为永乐大帝的朱棣赶来看望姚广孝,他询问姚广孝还有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自己一定替他办成。
姚广孝小心翼翼地说:“臣少年时便遁入空门,一生无牵无挂,如今臣自知时日无多,在临死之前,只想请您把溥洽给放了……“
pic/rsjlk1mzob0.jpg
朱棣为了让姚广孝放心离开,最终还是将溥洽放了出来。但是一直到朱高炽即位后,才恢复了溥洽的官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妖僧”姚广孝煽动朱棣夺得皇位,朱棣问他要何赏赐?姚: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