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往事(上):王朔只是名气大,他才是老京圈真正的王
说起北京的文艺圈子,总绕不开那些部队大院出来的家伙们,他们从小住一起,长大后搅和到影视文学里,渐渐形成一股势力,外人管这叫京圈。
王朔是大家熟知的那个,靠写小说成名,作品拍成电影电视剧,影响一大批人。但要论圈子里的核心,谁说了算,叶京才是真正的那位。
他背景硬,办事稳,从小到大拉着王朔他们这帮人闯荡,名气不如王朔响亮,可在圈里一提叶京,没人不服气。
叶京1957年生在北京训练总监部大院,父亲叶北是老军人,早年参与过西安事变和西南解放,1955年调到北京任职,级别不低。
王朔比他小一岁,1958年生在南京,父母后来迁到北京,也住进军区大院,两人成了上下楼邻居,从小一块混。
叶京家1966年随父亲去四川宜宾待三年,1972年回北京,母亲安排他进坦克师当兵。他在部队干得不错,射击成绩全师第一,拿下三等功和军事标兵称号,1979年退伍。
1980年考上首都师范大学,读一年就退学,靠部队经历和党员身份进海淀区政府当干部。可叶京闲不住那种日子,很快就辞职出去折腾。
王朔那边,1976年从北京四十四中毕业,那年他因为看热闹被牵连,抓进去关三个月,出狱没写这事,反倒是海岩后来拿这当素材写了小说《便衣警察》。
1978年王朔入海军,去青岛北海舰队,先当新兵,后学卫生员,分到仓库。1980年复员回北京,进医药公司上班,1983年辞职也开始经商。两人那时候都赶上政策松动,南下倒腾电子表啥的,叶京跑广州深圳甚至新疆,手里过五千万账目,要是稳扎稳打,早成首富了。
可1983年严打,叶京因为投机倒把进海淀分局拘留所,关半年。父亲知道后亲自送照片给公安局,说儿子回家就抓他。
出狱后,叶京和王朔合计开饭店,在五棵松301医院后面弄了个天福酒家,北京第一家民营川菜馆,一天赚三五百块,火了一阵子。后来竞争多,生意淡,叶京继续南下,王朔捡起笔写小说。
海岩比他们大点,1954年生,1969年15岁入海军航空兵二十八团。郑晓龙1952年生,父亲是总后勤部宣传部长,1970年18岁去河南当兵。
冯小刚1958年生,父母离婚后搬出市委大院,1978年入伍去坦克师文工团,和叶京同师,叶京是射击尖子,冯小刚在文工团。
赵宝刚1955年生,家道中落,1971年16岁进首钢翻砂,干到26岁。叶大鹰是叶挺孙子,叶剑英侄子,父亲叶正明,1984年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
这些人大多大院出身,听过北京街头那些传说,比如1968年周长利面对百人围攻,抱树不倒直到被捅死,叶京和王朔十来岁时就听过这事,后来叶京拍电视剧,王朔写小说,都用上这形象。
圈子形成靠这些共同经历,王朔1984年发表《空中小姐》,认识北京舞蹈学院沈旭佳,那年冯小刚退伍,因为爱情误会上精简名单,女孩父亲干预,他离开部队,看西直门仓库,人称西梁太守,后进城建公司。
赵宝刚1984年进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为和丁芯匹配编制,答应郑晓龙三个条件:不跳槽、不演戏、不要房,当场记灯光还包饺子。郑晓龙1978年考北大中文系,1982年毕业进电视艺术中心,当副主任。
叶京在圈里地位不一样,他协调资源,帮大家过难关。王朔名气从写小说来,1984年后作品源源不断,但叶京用实际行动撑起圈子。
比如王朔早期写《等待》,发表在《解放军文艺》,借调当编辑,叶京那时经商帮他稳后方。1987年叶京父亲去世,他写剧本《梦开始的地方》,进影视圈。
之后靠王朔作品站稳,叶京说王朔的东西谁拍都拍不过他,因为共同生活。2005年叶京导演《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王朔《玩的就是心跳》,回忆大院青春,演员白百何、陈羽凡都从这出名,叶京还调解王朔和冯小刚矛盾。
京圈不是光王朔叶京,海岩1976年值勤天安门,1980年代写《便衣警察》,拍成剧拿飞天奖、金鹰奖,后来写《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成公安作家代表。
郑晓龙推《渴望》,1990年收视98%,王朔参与编剧,郑晓龙稳住地位,后拍《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
冯小刚从美工起家,1985年郑晓龙介绍认识王朔,合作《编辑部的故事》,1997年《甲方乙方》创贺岁档,票房3600万,叶京看不惯冯小刚删王朔名,但后来释然。
叶大鹰1996年拍《红樱桃》,票房6500万,拿国际奖,1998年《红色恋人》2500万,后作品少。赵宝刚1994年导《过把瘾》,拿飞天金鹰,后拍《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奋斗》。
王中军侦察兵出身,1990年代办华谊兄弟,投姜文《鬼子来了》、冯小刚《没完没了》。姜文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王朔小说,拿威尼斯奖,王朔夸他。
圈子扩展,王朔带徐静蕾,1994年20岁徐静蕾爱上36岁王朔,王朔帮她进圈,徐拍《我和爸爸》叶大鹰主演,《梦想照进现实》王朔写本。
叶京带陈羽凡白百何,赵宝刚带石康王珞丹,叶大鹰带梅婷。郑晓龙带葛优,赵宝刚葛优合作多。冯小刚带华谊王中军王中磊,姜文带何平耿乐张一白。
京圈靠大院背景起家,资源互通,王朔提供创意,叶京维持稳定。叶京低调,王朔高调,但叶京才是支柱。比如冯小刚借坦克拍戏,叶京帮忙协调。
圈子两次改命,一次1980年代改革,经商转文艺,第二次1990年代商业化,贺岁片电视剧大火。马云2010年后投影视,阿里影业,但京圈核心还是那些老家伙。
后来圈子变味,王朔2000年后隐退,写《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2010年帮冯小刚写《非诚勿扰2》,票房4.72亿,但评分低。
姜文《一步之遥》王朔编剧,口碑一般。冯小刚2010年后拍《私人订制》《芳华》,但《北辙南辕》扑街,豆瓣4.9。
叶京2014年拍《记得少年那首歌》,冯小刚监制,王朔指导,2016上映。2017年叶京导电影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2022年监制《梦中的那片海》。
京圈故事就是时代缩影,从大院到影视,靠背景和才华占山头。王朔名气大,叶京实权在握,两人友谊长久,圈子虽扩展,新人如吴亦凡鹿晗借势,但核心不变。
叶京2011年卷入婚外情传闻,被打后微博澄清,记者失实。冯小刚夜宿沈星,徐帆怀柔化解。王朔骂金庸,轰动一时。这些事显出圈子乱象,但他们推动中国影视发展,留下经典。
结语:如今京圈影响力减,年轻观众不吃老梗,王朔回归纯文学,写《起初·纪年》140万字,叶京继续导演。时代变了,京圈从巅峰到日落,但那些往事,还在影响行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