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于白崇禧,为什么阎锡山反而在台湾能够获得善终?
“我阎百川一生反蒋数次,最后却能在老蒋的眼皮底下老死荒山,你说奇也不奇?”1960年春天,77岁的阎锡山拄着竹杖,跟着手下人一起走在阳明山的小路上,他忽然回头对秘书说了这么一句话。然而三天后他滑倒诱发心脏病,再没醒来。临终前的这句话像一句自嘲,也像一句总结,相比较于小诸葛白崇禧的潦草去世,为什么偏偏是他阎锡山能在蒋介石手中全身而退呢?
北方带头大哥说起来阎锡山也算是蒋介石的看对手了。
阎锡山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资历是非常老的,当年袁世凯还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督军山西了,所以对于后来居上的老蒋自然看不上眼。
于是在 1929年,阎锡山通电反蒋,拉着西北军冯玉祥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战”。
四十万晋军和西北军与中央军鏖战陇海线,差点把蒋介石逼下野。
1930年,他又在太原另组“扩大会议”,自封国民政府主席,与蒋记南京唱对台戏。
在1949年,李宗仁作为“代总统”时期,阎锡山成为了行政院长,他则公开骂“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句句话直戳蒋的肺管子。
可以说这几次刀口舔血,照理早该被记进蒋介石“黑名单”,按照老蒋睚眦必报的性格,去了台湾之后少不了一顿清算。
何以保全?当时去到台湾的大佬不止阎锡山一人,当年新桂系的领头人之一的白崇禧也在台北。
但是白崇禧几乎天天被情治单位跟踪,连寄出的信都被照相存档,死后棺木不准用回教仪式,凄凉至极。
相比之下,曾经的“山西王”阎锡山只被削权,并未被削命。差别在哪儿?
1949年12月阎锡山成都登机飞往台湾的时候,飞机因超载要抛货,陈立夫劝他丢下金条,他死命抱住箱子喊:“山西子弟还等着吃饭!”
在阎锡山的强烈要求下,这批金条金条留了下来,但是后来悉数被蒋介石“代为保管”,阎锡山也等于亲手交出了最后一笔“买路钱”。
小诸葛白崇禧却自恃桂系实力,还想握兵。老蒋这时候最反感的就是这种人,于是兵没了,人也被看起来了。
白崇禧在台湾仍大谈“广西经验”,暗示挖苦老蒋用人唯亲;阎锡山骂得更狠,却骂得“艺术”。
阎锡山在菁山草庐给部属讲课时说:“我们不争珠宝,是心中本无珠宝。”这种话蒋介石听来虽刺耳,却抓不住辫子。
后来在蒋经国刚升政治部副主任后,阎锡山一句“难道又要回到老路?”惹得蒋介石大怒,把他软禁阳明山七年。
然而软禁归软禁,只是“不得下山”,每月五万新台币的“资政”薪水照发,米面不缺,比白家门口的特务汽车要温柔得多。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相较之白崇禧一直穿着笔挺军装,仿佛随时准备复出,阎锡山却住进自己取名的“种能洞”,石棉瓦、木板墙、喝泉水,每日穿布衣、吃地瓜粥,写字、种菜、养鸡。
连宋美龄穿高跟鞋怕崴脚,他都要铺上草包。蒋介石夫妇上山一看,只见昔日“山西王”蹲在灶前吹火,心头那点杀气也就散了。
后来特务汇报“阎百川每日与部属开荒,别无他图”,蒋介石只淡淡回一句:“让他种地去罢。”
在当时的台湾,白崇禧代表桂系残影,而这里根本不给他重复荣光的机会。阎锡山早已成孤家寡人,山西丢了,晋绥军散了,四十名老部属拖家带口靠他养活,连印刷厂都开过,毫无再起羽翼。
所以再对阎锡山用重手段的话只会徒增“迫害元老”恶名;留下他,反倒能向海外昭示“宽大为怀”。
于是阎锡山在阳明山种柑橘、写《三百年的中国》,蒋介石在草山吹“反攻”号角,两不相扰。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病逝。生前他自拟挽联:“有大需要时来,终能大放下;无事种瓜种豆,且读种能书。”字句里全是退隐的豁达。反观白崇禧,1966年死在卧室,尸身发绿,死因至今成谜。一个“放得下”,一个“不甘心”,于是结局南辕北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