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珍贵文物37万余件,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设立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非遗馆、民国馆、数字馆六大馆,“一院六馆”各有侧重。南博拥有各类藏品40多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1.竹林七贤砖印模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于1960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该模印砖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人占一幅,是我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幅砖画。
2.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叫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该铜壶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以长龙、梅花钉构成的三层网络立体镂空网套装饰,在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3.西晋青釉神兽尊西晋青釉神兽尊,于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为浙江越窑的经典代表。西晋青釉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在六朝青瓷中属于罕见的艺术珍品,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4.西汉金兽西汉金兽,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是迄今中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西汉金兽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通体锤饰圆形斑纹,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5.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于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该瓷器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瓶身装饰有七组图案组成,颈上蕉叶纹,肩部纹饰三道(如意云、卷草、缠枝菊花),正中以岁寒三友图为主题,夹饰芭蕉、山石、花卉,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
6.银缕玉衣目前中国共出土过三具基本完整的银缕玉衣,分别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徐州火山汉墓、董园一号墓葬。其中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为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现藏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一件经考古挖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
7.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东汉广陵王玺金印,1981年出土于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墓。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重122.87克,通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精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刘姓诸侯王的印玺,还破解了日本延续近200年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真伪的悬案。
8.东汉错银铜牛灯东汉错银铜牛灯,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甘泉2号东汉墓。东汉错银铜牛灯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全器作牛驮灯盏造型,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底,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9.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出土时砚堂上尚有墨痕,证明其为墓主生前实用砚,而非陈设品或明器。该铜盒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东汉的吉祥神兽,代表了汉代制砚的杰出成就。
10.金蝉玉叶金蝉玉叶,1954年出土于江苏苏州五峰山博士坞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为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是明代中期琢玉工艺的杰出之作,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该展品造型为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