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想让月薪100的溥仪当助理,岂料溥仪用5个字,让对方红了脸
一说到溥仪,那必定会跟上一个前缀——末代皇帝,还是结局最好的末代皇帝。1959年,已经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劳动改造10年的溥仪,得知中央决定特赦一批战犯,他心中五味杂陈,料想自己必定不会被特赦,但又隐隐期待。
没想到第一个宣布的名字就是他的,在他看来这是天大的恩赐,因此出来之后他生活态度十分积极,工作十分认真。
然而郭沫若想让他当助理时,他却用5字回绝,让对方红了脸。
溥仪到底说了什么?
末代皇帝溥仪“有谁也不能不可能有我,我的罪恶严重,论表现我也不比别人强。”
后来回忆到听闻有特赦消息时,溥仪自嘲地想到。
如他所说,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命运曲折坎坷,所做的事情也有愧于国家和人民。
前半生在紫禁城中享尽荣华富贵,当他穿着西装、戴着眼镜骑自行车在宫殿前空地上快乐玩耍的时候,他不知道城外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即便是袁世凯要将他这个皇帝赶下龙椅,也是裕隆太后挡住了责难,替他发布退位诏书,保住他皇帝的奢靡生活。
但这样的事情有一就会有二,弱小终究要被强大所替代,冯玉祥来了,还存着皇室美梦的清朝遗老遗少被赶了出来,溥仪正式开始他坎坷的人生。
不过鉴于这皇帝的身份,到哪里他都需要亲自料理自己的生活,也不至于穷到去要饭的地步,后来投靠日本人做个傀儡皇帝,也还能保住基本的生活水准。
可看到国人被日本人残忍杀害,东北的土地逐渐被日本人占领,他的心没有一刻感觉自己罪孽深重吗?
或许有,但他无能为力。
1945年日本在各方压力下终于决定无条件投降,裕仁天皇的声音从广播中传来,溥仪知道自己接受审判的时候也快来了,于是他企图逃到日本去,起码还能保住性命。
新旧朝代交替,拿皇帝的人头来散福再好不过,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的是。
眼看着奉天机场上飞机就停在那里,他马上就要逃出生天了,然而苏联红军仿佛从天而降一般,斩断了他获得新生的道路,甚至带着他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莫斯科。
在这期间他的生活不算太差,虽然说是战犯,但享受着单间,吃食上也没有被苛待,更不用和别人一样每天进行劳动。
只是要到法庭上作证,让他感觉不太好受。
那些日本高官极力辩解自己的恶行,他也尽力拖着,企图逃避自己的责任。
明明从小跟着外教庄士敦学英语,但他偏不说英语,反而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文绉绉的话搞得翻译都挠头。
整整8天的做证时间里,6天的时间都是花在翻译他的文言文上。
做完证后他又被送回莫斯科,若是能在莫斯科了此残生,或许也是一件幸事,不过他还是想得太美好了,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交涉,将溥仪转移到抚顺战犯管理所,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赎罪。
在这里不再得到优待,反而因为末代皇帝的身份更低人一等,那些军官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位柔弱的前朝皇帝。
不过新中国人人平等,在管理所里他诚心改造,倒也落个心安。
1959年,中央决定特赦一批战犯,溥仪心里十分忐忑,隐隐期待又自卑,按照自己的罪行和身份,怎么也不会被特赦,更不要说第一批。
然而在大会上,当宣布的人念出第一个名字——爱新觉罗·溥仪时,他心里、脑中炸开了花,强烈的情绪冲击着头脑。
“这实在是“隆恩”了,出去一定要好好做贡献,建设社会主义”他这样想道。
溥仪5字拒绝出来之后,溥仪见到了曾经的兄弟姐妹,看到他们在新社会中生活得很不错,他也由衷地开心,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对他礼遇有加。
当他拿到自己的户口本时,他双手接过,态度十分诚恳,仿佛他真的获得了重生。
不过真正的生活现在才开始,最紧要的就是工作问题,新社会人人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再没有人来伺候他。
虽然他在战犯管理所学习了一些技能,但那也只能让他自己处理基本生活上比如缝衣服、做饭之类的小困难,要工作赚钱还得学会更多。
可是谁会招收他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人呢?想必背地里还骂他呢,别说和他一起工作了。
听闻他的困难后,周总理十分贴心地给他安排工作,刚开始他想去故宫工作,毕竟那里他很熟悉,不过周总理觉得不妥,于是给他安排了个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园丁的工作。
在那里他和其他工友同吃同住,学会种花、移栽等技术,每月还能拿到60元工资,在当时这个工资已经属于高水平了。
干了一段时间后溥仪又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去,工资还提到100元。
在这里工作的还有一些同样从战犯管理所出来的军官,他们有文化,年龄也比较大,做这工作最合适,从小在皇宫长大、见过无数珍宝的溥仪更是如鱼得水。
此时一个著名学者看到了溥仪,很是高兴,这个人就是郭沫若,此时他正在研究清史。
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同时也是著名的革命进步人士,郭沫若在国内的名气很大,很多人都愿意给他面子。
于是在1960年的一场聚会上,他看到溥仪后就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帮助进行清朝资料的翻译工作。
郭沫若为什么非要请溥仪帮忙呢?原来清朝的很多书籍资料都是双语的,甚至有些是纯满文写的,郭沫若作为汉人看不懂满文。
他想过自学,但彼时的他已经年近七旬,纵然他是个学霸学习起来也力不从心了,要是有个人翻译就方便多了,于是他想起了名气最大的满人溥仪。
不过溥仪并没有卖他这个面子,而是直截了当地回答:我不会满文。
当时参加聚会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话让郭沫若下不来台,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而且这还不是溥仪第一次拂他的面子,早在聚会开始之初,郭沫若得意地拿出一个鼻烟壶,说:你们看,这是乾隆皇帝的鼻烟壶。
众人都惊奇地观摩,结果溥仪冷不丁地说道:郭先生,你看错了,这不是乾隆皇帝的鼻烟壶。
大家被溥仪的话一惊,纷纷转头看他,再看看郭沫若,说不出话,溥仪指出一些细节、花纹明显不对。
溥仪言之有物,又是乾隆的亲后代,从小看过的珍宝估计比吃的饭还多,可信度更大。
郭沫若也虚心接受,他没有不高兴,倒是更确定了要请他帮忙的决心,没想到又被溥仪简单的5个字回绝了。
此后两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冷淡,或许溥仪是真不会,或许是不想帮忙,至于真实原因,如今已无人知晓了。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溥仪,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年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