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鬼子王”方化:因演反派遭歧视,他与妻子是包办婚姻
方化这名字,在老一辈观众心里,总带着点说不清的复杂味儿。他本名方德海,1925年10月17日生在辽宁大连郊外黄泥川村,那是个典型的东北小村,父母靠种地勉强糊口,他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
家里穷,爸妈早早带他进城打零工,母亲闲下来爱听戏,这事儿对他影响不小,从小他就迷上那些调调,学着相声、口技,还摸索二胡和古筝,这些底子后来都派上用场。 上中学时,他考进大连商业学堂,那学校日本人把着,教育带股子奴化味儿,中国学生稍有差池就挨打,他没忍到毕业就退了学。 父亲本想让他经商,给家带来点体面,可方化天生好动,爱看皮影和街头杂耍,模仿小动物惟妙惟肖,成绩倒数,逃课成瘾,早早显露出对表演的偏好。
还没到十岁,家里就给他定了娃娃亲,对方是同村张淑贞,两人年纪相当。1943年,方化满十八,父母张罗着办了婚事,那时候东北农村包办婚姻常见,他被动接受,没多少感情基础。 婚后头几年,两人从陌生到熟悉,生下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方化工资大半上交,拍外景的补贴也攒着带回家,张淑贞管家带孩子,两人就这样在柴米油盐里磨出深情。
成名后,身边不少演员离婚换人,他俩却稳稳当当走到底,邻居郭振清家串门时,总有人感慨,这包办的也能这么靠谱。 儿子方晓丹后来当副导演、制片人,大女儿方苓娟教舞蹈升副教授,其他孩子也没沾演员边儿,家庭低调本分。
1944年底,方化拉着媳妇去长春投奔舅舅,舅舅介绍他进了满洲映画协会的录音科,当个杂工。那厂子日本人管着,活儿苦还带辱,他送资料时,上司心情不好就扇耳光,脸肿了好几天。
1945年抗战胜利,厂子转成东北电影制片厂,他托王人路的关照,跨进演员队伍。虽然没科班底子,但从小艺术熏陶加上生活阅历,他很快在话剧《慈母血》《洋状元》《荒山别墅》里挑起大梁。
1946年,金山导《松花江上》,正愁日军伍长没人合适,方化那天在厂里跟日本后勤吵架,用日语骂人,眼光犀利,金山一眼相中,就让他试镜。 1947年片子上映,他那伍长演得活灵活现,观众直呼以为真日本人,从此走上银幕路。
1948年,他接《小白龙》里的伪政府韩厅长,《哈尔滨之夜》里的日本特务松田,1950年又有《赵一曼》敌电局长、《儿女亲事》,这些角色让他站稳脚跟,可也定下反派调调。 长影领导觉得他脸型眼神带邪,只给他坏人活儿,外厂借人也一样,他明明戏路宽,却被框死。
1951年《内蒙人民的胜利》国民党特务杨先生,1954年《智取华山》匪军旅长方子桥,1955年《平原游击队》日寇中队长松井,这角儿让他一炮而红。
为了练眼神,他在家阳台养猫头鹰和猴子,天天观察那些眸子,松井那股子阴毒就这么练出来了。
拍打戏时,郭振清入戏深,真下狠手,他鼻青脸肿还得继续,片子一出,小孩看哭成片,凭此拿下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最佳表演奖。 观众爱看他的鬼子,媒体封他“银幕鬼子王”,可这名头也成负担。
反派演多了,麻烦接踵。1957年,领导觉得他坏人演太真,肯定有猫腻,组织查半年,没证据,可正面角色还是没影儿。
他性格朴实,不爱走关系,只好继续接反派,1960年《铁道卫士》特务吴济春,1962年《甲午风云》日本司令伊东祐亨,1965年《三进山城》警备队长小野,这些角色越演越出彩,可也越锁死戏路。
1979年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全家迁广州,那年《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军统特务严克飞,又是坏蛋。 1980年他去医院隆鼻,想换张脸演好人,领导还是不松口,说观众接受不了。
1988年《南岭传奇》,1989年《逢凶化吉》,反派堆里挣扎,一级演员也没评上,出不了国,遗憾一堆。
这些年,张淑贞在家操持一切,他每月工资照交,俩人从包办走到相濡以沫,孩子长大后也孝顺,托起母亲晚年。
晚年,方化总算圆点梦。1994年姜文邀他演《阳光灿烂的日子》老将军,他热泪盈眶,不要报酬,姜文塞三千,他收一半,转手寄给外景煤矿。 没事去中山大学、广东教育学院讲课,帮剧团排话剧,全免费。 同年片子还没上映,他中风住院,觉得拖累国家,主动出院。
11月7日,在广州走完最后一程,69岁。 方化一生把坏人演活了,现实却吃尽误解的苦,留下的那些角色,还在老胶片里转,提醒人银幕背后的代价。
他那包办婚姻的温暖,和反派路上的坎坷,拼出个有血有肉的东北汉子故事,让人读着读着,就想起那些被角色绑架的艺人,感慨世事无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