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07:28

清代的侍卫分为哪些种类,粘杆处侍卫、豹尾班侍卫又是做什么的?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清宫大内侍卫在影视作品中出镜率极高,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群体。不过,清代的侍卫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我们所熟知的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二、三、四等侍卫,以及蓝翎侍卫等。

不过也有一些侍卫可能诸位还不是那么了解,比如宗室侍卫、粘杆处侍卫、豹尾班侍卫等。为此,御史借助《清史稿》《大清会典》等官方资料,来梳理一下有关方面的知识。
侍卫的等级分类侍卫的职能是“选上三旗满洲、蒙古子弟之能者为侍卫,以供宿卫,扈从之事”。这里头就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侍卫都在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中拣选,下五旗满洲、蒙古子弟一般不能充当侍卫。
守卫紫禁城的侍卫按照值班地点来看,分为内廷侍卫和外廷侍卫,其界限就是乾清门。所谓的内廷侍卫,就是由御前大臣统领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也包括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

御前侍卫地位最高,随侍皇帝左右;乾清门侍卫次之,守卫内廷。常态下,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的数量不多,各为十二人,分三班值守内廷。
外廷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分守外廷各门,按照等级分为一等侍卫(也称头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四等侍卫以及蓝翎侍卫。
侍卫的属于八旗武职,其品级相对较高,一等侍卫为正三品,二等侍卫正四品,三等侍卫正五品,四等侍卫从五品,蓝翎侍卫正六品。其中地位最高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品级和一等侍卫相同,也为正三品。

按说御前侍卫比一等侍卫要吃香很多,都是皇帝最信任的勋臣贵族子弟或是以公、侯、伯充任,应该有更高的品级才对。这是因为,清宫侍卫系统中的高官散秩大臣才从二品,如果将御前侍卫品级定得过高,就不符合正常的人事程序。
除了额定的上三旗侍卫之外,从雍正朝开始为了笼络汉族官僚人心,定武科一甲三名为一二三等侍卫,其中还有二甲靠前的汉进士也会充任侍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汉侍卫和满蒙侍卫不是一个概念。首先是汉一二三等侍卫,都属于蓝翎侍卫的范畴,按照《大清会典》的说法是“汉侍卫,一等、二等、三等蓝翎侍卫,无定额”。也就是说,汉人的一等侍卫,充其量也就是相当于满蒙的蓝翎侍卫,不够让汉人充当侍卫,本身就是一次突破。

其次,汉侍卫在职时间一般只有一年最长的也就三年,期满之后仍要到各省绿营就职,不会长期在宫中当差任职,更不会提拔为八旗武职。
侍卫的额定数量与性质分类领导侍卫的是御前大臣和领侍卫大臣,这些都属于高级武职,在正常当差值班的时候,侍卫都是以班为单位的,所以也就有领班侍卫。
中级干部中有“协理事务侍卫班领”,人数为12人,每旗各四人(清代侍卫都是实行三旗平分的原则,后文均照此例);扈从侍卫班领10人;署班领24人;侍卫什长60人。

侍卫的总数为,一等60人,二等150人,三等270人,蓝翎侍卫90人,三旗侍卫总计570人。此外,宗室侍卫一等9人,二等18人,三等63人。加在一起所有的侍卫数量为660人。
前面提到的协理事务班领,扈从侍卫班领以及署班领等,其员额也在660人之中,他们一般都是以一等侍卫充任。
四等侍卫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四等侍卫远非额设之侍卫,是专门给那些受到处分的人准备的。比如三等侍卫因过受降级处分,就会降为四等侍卫,所以在员额上并无具体数字。
侍卫是满洲、蒙古子弟最高级的入仕途径,正常情况下,凡是初次授予侍卫者,都是三等侍卫或是蓝翎侍卫,然后以次推升。至于勋戚后裔或公、侯、伯初选时有特旨,即授为一、二等侍卫。

侍卫的定位比较高,本身都具备较高的品级,不属于“兵”的范畴。他们或随侍皇帝、或在重要典礼中列班、或值守重要的内廷通道,而真正担负皇城守卫的数量众多的亲军。
所以说六百多个大内侍卫根本就用不完,所以有一部分侍卫就被赋予了其他非值守的任务。比如蓝翎侍卫中就有21人隶属于内务府上驷院,36人隶属于尚虞备用处,即所谓的“粘杆处侍卫”,是皇帝休闲娱乐时的贴身护卫。
还有一些侍卫被派往新疆等处当差,如伊犁额定十五人,乌里雅苏台额定九人,叶尔羌额定十二人,塔尔巴哈台额定十二人,喀什噶尔八人,乌什六人,科布多二人,这些被派往新疆任职的侍卫,期限均为三年,期满换岗。个别时候,皇帝还会派遣侍卫前往军中效力。

最后要讲的是“豹尾班侍卫”,这一称谓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实说白了就是属于仪仗类的侍卫,要用的时候临时选派,主要是在重要典礼中作为“前引”。
豹尾班侍卫额定为三十人,其中执豹尾枪十人,佩刀十人,佩弓矢十人。其名字也是因豹尾枪而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的侍卫分为哪些种类,粘杆处侍卫、豹尾班侍卫又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