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文物陕西鄠县出土之战国秦封宗邑瓦书简史 文/李景宁
国家一级文物陕西鄠县出土之战国秦封宗邑瓦书简史
文/李景宁
目前,备受关注的国家一级文物陕西鄠县出土之战国秦封宗邑瓦书,是1948年由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秦渡镇农民在沣河道清淤时挖出发现。1949年被陕西收藏家段绍嘉先生收藏。1978年,被陕西师范大学收藏。瓦书,现存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该秦封宗邑瓦书,长24厘米,宽6.5厘米,厚0.5~1厘米。中间厚首尾薄,正背两面都刻有文字,正面竖刻6行92字,背面竖刻3行27字,共119字(加上重文、合文共121字),秦篆。
瓦书正面刻文曰“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来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长游出命曰:‘取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为右庶长歜宗邑。乃为瓦书,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孙孙以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之封以东,北到桑匽(堰)。( 背面刻文)封一里,廿辑。大田佐敖童曰末,史曰初。卜蛰史,手,司御心,志是霾封。 ”
瓦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前334年,周天子(周显王)遣卿大夫辰,为秦惠文王送祭周文王、武王胙肉。是年冬月辛酉,大良造庶长游发令曰:“割取杜县酆邱至潏水土地,封右庶长歜作宗邑。”并制作瓦书为证。并使司御不更顝到宗邑,划定疆界曰:“ 子子孙孙以作宗邑。”
秦封宗邑瓦书,目前是我国唯一一件陶质文书。也是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封邑土地制度现存唯一实物证据。其对研究战国、秦国社会历史、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