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名字太高雅被同学排挤,校长让她改个俗气的,结果红遍上海滩
说起王人美这个人,很多老一辈的影迷肯定一听就来劲,她那时候在上海滩可是响当当的影后,演的那些片子到现在看还觉得有味道。可你知道吗,她本名其实叫王庶熙,这名字听着多文绉绉的,出自古诗词,父母给她取的时候肯定是满心期待,想让她一辈子文雅有底蕴。结果呢,这名字反倒成了她小时候的绊脚石,在学校里被同学排挤得够呛。后来校长一咬牙,帮她改了个听着挺土的“王人美”,谁想到这下子她就顺风顺水,红得发紫,成了民国电影圈的顶流。这事儿听着像段传奇,但全是真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感慨,名字这玩意儿有时候真能左右人生轨迹。
王人美出生在1914年12月24日,那时候的湖南长沙还挺乱的,她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王正枢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数学,为人严谨,学生里头还有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母亲陈氏在家带孩子,家里兄弟姐妹七个,王人美最小,从小被宠着长大。家里不富裕,但文化氛围浓,她耳濡目染,七岁前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可惜1921年母亲突发脑溢血走了,这对小丫头打击不小,家里一下子就散了架。父亲后来娶了继母曹懿娥,继续拉扯孩子,王人美也跟着适应新生活。
父亲对她影响最大,她从小对数学感兴趣,总想着将来像爸一样当老师。1926年她12岁,考进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那时候长沙局势动荡,北伐军打过来,家里乱成一锅粥。同年9月19日,父亲被黄蜂叮了口子,感染加重,没几天就没了。王人美这下彻底成了孤儿,兄姐们各奔东西,她跟着二哥王人路和三哥王人艺逃到无锡避难。无锡日子苦,她帮兄长干家务,晚上借油灯看书,坚持不懈。1927年夏天,他们仨又辗转到上海,那时候上海是冒险家的天堂,租了弄堂小屋,王人美开始适应大城市节奏。兄长们找活儿干,她在家缝补衣服,偶尔上街买菜,渐渐稳下来。
王人美很快就考进黎锦晖办的上海美美女校学歌舞,这学校后来改成中华歌舞团,是当时上海娱乐圈的摇篮。黎锦晖是校长,人脉广,爱提携新人。可王庶熙这名字一报上去,就出问题了。同学们大多家境普通,名字接地气,王庶熙听着太有书卷气,读音还生涩,大家觉得她高冷,慢慢就排挤她。课上不带她玩,活动时孤立她,她试着靠近,也总被冷脸相对。这事儿搁谁都难受,她本就家破人亡,心理负担重,渐渐内向起来。黎锦晖看在眼里,觉得这孩子有天赋,但名字是障碍。他家底子好,文化人,但知道娱乐圈讲究亲切,王庶熙太雅,容易疏离人。
于是一天他直接拍板,帮她改成王人美。这名字简单,直白,还带点家族味儿——她哥们儿都是“人”字辈,王人艺、王人路啥的,改了等于让她入谱,打破旧习俗。听着俗,但朗朗上口,好记好叫。从那以后,王人美像换了个人,同学们开始主动搭理,她也放开手脚,专心练舞唱歌。1928年5月,她随中华歌舞团去南洋演出,船上颠簸,但她适应快,台上唱跳《渔光曲》前身曲子,观众反应热烈。回上海团散了,她转去南洋招商附属英文专科学校学英语,一年后又进明月歌舞团。1930年春,这团去北平、天津、东北巡演,她开始挑大梁,演主角,台下掌声不断。1931年,明月并入联华影业,她正式转行当演员。这改名一事儿,表面土,实际帮她卸了包袱,打开了人脉大门。要不说,人生有时就差个切入点呢。
进了联华,王人美的事业像坐火箭。1931年她签合同,片场忙活,第一部戏《空谷猿声》就露脸,虽是小角色,但她演得自然,导演看中了。1932年主演《野玫瑰》,她饰小凤,那股子倔劲儿让人眼前一亮,报纸上开始提她名字。联华是当时中国电影重镇,孙瑜、蔡楚生这些大导云集,王人美运气好,赶上黄金期。1934年6月,《渔光曲》上映,她演渔家女小猫,光脚下水捞鱼的镜头接地气,主题曲她自己唱,旋律洗脑,片子连映84天,票房爆棚。这部戏让她一夜成名,上海滩到处是她的海报,人称“小野猫”。她不光靠脸,演技扎实,眼神里有故事。紧接着1935年《风云儿女》,她演女主角,片中唱《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作曲,田汉填词,这歌后来成国歌,她也沾光,爱国形象深入人心。
抗战爆发前,她还拍了《都会的早晨》、《春潮》、《小天使》,每部都小有成绩。1937年日军进上海,她随金焰逃香港,1940年回内地,辗转桂林、重庆、昆明,继续拍片。1941年在重庆录《铁蹄下的歌女》,声音沙哑有力。抗战期她演的多是救亡片,《壮志凌云》、《长空万里》,总把女性坚强的一面演活了。1943年进大鹏剧社,演话剧《孔雀胆》、《保卫卢沟桥》,舞台上她走位稳,感染力强。战后回上海,事业没停,1949年随团去广州,1950年定居上海。1952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委员会副主任,帮新人带路。她的电影生涯跨30年,拍了40多部,巅峰时是上海滩八大女星之一,地位仅次胡蝶。搁现在,她这履历够写本书了,关键是她不摆架子,工作起来拼命,难怪圈里人敬她。
婚姻这块,王人美走得曲折。第一任是金焰,1932年合作《野玫瑰》时,两人擦出火花。金焰是“电影皇帝”,长得帅,演技牛,王人美20岁那年1934年1月1日跟他结婚,轰动上海。婚礼简单,但媒体炒得热。起初甜蜜,两人同在联华,拍戏方便。可抗战一打,生活乱套。1937年逃香港,她俩还算黏糊,1940年金焰去成都拍片,她留重庆。1941年她去昆明当美军总部打字员,两人异地,书信来往少,矛盾积压。金焰想她回归家庭,她爱事业,两人价值观撞车。1945年离婚,金焰先提,她同意,没大闹。分手原因简单,缺少共同生活,了解不够。离婚后她独居10年,专心工作,没急着找下家。
1955年,经吕恩介绍,认识叶浅予。那年她41,他48,叶浅予是漫画家,三段婚姻都散了,王人美也离过,两人凑合着过。婚礼低调,一个月后就为小事吵架,她甚至提离婚,叶浅予脾气也倔,两人磕绊不断。但他们没散,互相忍着,相伴30多年。叶浅予支持她工作,她帮他打理家,叶浅予画画时她递颜料,日子平淡但稳。儿子叶冲生于1957年,可惜早夭,这事儿对她打击大,但她没垮,继续干活。婚姻里,她最爱金焰,那段有激情,但不长久;和叶浅予是伙伴,吵归吵,互相扶持。搁老话说,这就是人生,爱情不是童话,得现实点。
晚年王人美日子不好过。1950年代她在北京电影厂,帮拍《青春之歌》、《冰山上的来客》,虽不主演,但指导新人。1960年代她参演《聂耳》,演母亲,细腻入微。1979年平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她出席会议,发言务实。1980年中风,腿脚不便,坐轮椅出门。但她没闲着,口述回忆录《我的成名与不幸》,解波整理,里面聊了成名路和坎坷,没怨天尤人。1986年12月又脑溢血,成植物人,叶浅予守床,擦身喂饭。
1987年4月12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骨灰安放八宝山,圈里人送行,田方、谢铁骊这些老友都来。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她评为百位优秀演员,2011年入选中国电影明星经典。叶浅予1997年走,两人合葬。她的离去,圈里叹息多,她一生从书香丫头到影坛女王,中间弯弯绕绕,但没白活。想想她那改名一事儿,本是小插曲,却开了事业门。人生啊,就是得接地气,高雅有啥用,得让人记住你,叫得顺嘴。上海滩的灯红酒绿散了,她的作品还在,够本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