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说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前,不得不先说一说辛追夫人,她就是古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长沙国是西汉时期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一个丞相妻子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其夫其子,原因就在于,她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湿尸,来到这里的游客也是希望有幸可以瞻仰两千年前,这位夫人的遗容。印花敷彩纱丝锦袍:西汉时期文物,1972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它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形制为交领、右衽、直裾,袖筒较肥大,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
人面纹方鼎:商代青铜器,1959 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寨子山。此鼎鼎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2013 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立象兽面纹铜铙:商代乐器,1959 年出土于湖南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它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制作精细讲究,上部两侧有立象、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不同部位能发出不同声音。
马王堆一号汉墓 T 形帛画:西汉时期的绘画作品,1972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时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帛画整体呈 “T” 型,色彩艳丽,以纯熟的绘画技法和繁复巧妙的构图,构成了内容丰富复杂的画面,2002 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朱地彩绘棺:西汉时期的葬具,1972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仓的妻子辛追的葬具。它通体内外皆髹朱漆,外表朱漆底上用多种颜色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 “祥瑞” 图案,是我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时期的绘画作品,1973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1 号墓,距今已有 2400 多年,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人物肖像帛画,与 “人物龙凤帛画” 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时期的绘画作品,1949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与 “人物御龙帛画” 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豕形铜尊:商代青铜器,1981 年出土于湖南湘潭船形山。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极为少见,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其造型逼真,周身纹饰精美和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善于从农牧生活中进行艺术创造。
素纱单衣:西汉时期的服饰,1972 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是西汉长沙国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随葬品。它以素纱为面料,丝缕极细,织作精美,整件衣服仅重 49 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唐代摹本,托名为褚遂良所书,正文绢质,黄褐色,又称 “黄绢本”,被认为是仅次于唐冯承素神龙本的精良摹本,既展现了王羲之书法魅力,同时也呈现了唐代早期的书法风尚。
除此之外,马王堆还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珍藏于湖南博物院。
简牍与帛书(汉代“百科全书”)
《老子》甲乙本帛书:最早的《道德经》抄本之一,与传世本有差异,为研究道家思想演变提供关键证据。《五十二病方》: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方剂书,记载103种疾病、280余个药方。《养生方》《导引图》:记录汉代气功、健身方法,导引图绘有44个动作姿态,堪称古代“健身手册”。遣策(随葬物品清单):详细记载墓中随葬品的名称、数量,如“牛炙(烤肉)一笥”“鱼脍(生鱼片)一器”。
乐器与生活用品
二十五弦瑟:保存完好的汉代弦乐器,证明当时音乐文化的发达。竽(笙类乐器):竹制管乐器,配有簧片,是研究古代音乐的重要实物。博具: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古代棋戏),包括棋盘、棋子、骰子。
其他惊世发现
辛追夫人湿尸:遗体浸泡在神秘棺液中,皮肤湿润,关节可活动,内脏完整,甚至检测出A型血和寄生虫卵。千年藕片汤:漆鼎内发现的藕片,出土时清晰可见,震动后瞬间溶解(仅存照片)。
“利苍”印章:证实墓主为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辛追为利苍之妻,其子利豨墓出土“长沙丞相”“轪侯之印”)。
科学与文化价值
天文学:帛书《五星占》记录金星、木星运行周期,比《史记》更精确。地理学:《地形图》《驻军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彩色军事地图。饮食文化:遣策记载的食谱(如烤串、甜酒)反映汉代贵族生活。
马王堆汉墓如同一部“汉代时空胶囊”,其文物不仅改写中国科技艺术史,更让今人得以窥见两千年前的生活细节。湖南博物院的馆藏以马王堆汉墓文物为灵魂,串联起从商周至近代的湖湘文明,堪称一部“立体中国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