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到底有多腐败?看完一品大官曾国藩的俸禄,不亡国才怪
清朝的灭亡有很多的原因,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西方国家的强盛,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一点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清朝早期各个皇帝励精图治,政治上比较开明,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清政府日渐腐败。正是这种腐败变成了一种传统,一种连皇帝也只能默认的陋习。而清朝的腐败有多么可怕呢?我们来看一下曾国藩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湘军的首领,他带领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将军们,可以说为清政府晚期的短暂和平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曾国藩和左宗棠可以说是清朝晚期的两枚定海神针。
但是曾国藩在早期的时候就是一个热血青年而已,当时皇帝登基的时候要求大家写建议书,这种时候大部分官员都在溜须拍马说皇帝的优点,只有曾国藩洋洋洒洒的说了好多皇帝的不足之处。
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曾国藩最初进入官场的时候,和我们现如今踏入社会的青年们一样都是十分的纯洁,不贪污不受贿。但是随着时间的演变,曾国藩开始融入官场,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开始和其他官员一样。
而曾国藩之所以这样是有原因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曾国藩面临的现实使得他不得不改变他的想法,不得不强迫自己融入官场,这个现实就是大家都无法躲避的经济问题。
清朝的名臣张之洞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京城的官员,一日的用度最少需要一两银子,那一年就需要有300多两银子。这还只是官员一个人的硬度还不包括妻子儿女以及赡养父母的费用。
而曾国藩初入官场的时候,每个季度的收入只有三十一两五钱银子和三十一斛五斗的粮食。这预示着曾国藩开始的时候,一天只有三钱银子的收入,连他自己的花销都不够,更别提要养家糊口,生儿育女了。如果没有额外的收入,一般就只能勉强度日。
那为什么官员们的开销会这么大呢?那是因为整个官场上下都要交际打点,虽然好多官员也不想这样,但是这些花销是避免不了的。
比如对上头的孝敬,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另外还有过年过节的送礼,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还有上级官员举办各种宴会,比如生日比如婚宴,下级官员必须到场而且还要奉上不菲的礼金。
比如清朝晚期的庆王办生日宴会的时候,随礼1万两白银以下的,连名字都可以不记,想要得到福禄寿三个名额中的一个就必须随5万两白银以上的礼钱。
所以以当时曾国藩的收入是很难应对这些开销的,但是如果不支付这些开销那就会在上级官员那里得到不好的评价遭到上级官员的排斥。那样就不利于官员的晋升。
而除了对上级领导的孝敬还需要打点下面的办事人员。官员下边还有很多书吏和幕僚,如果想要顺利的将自己的工作进行下去,就一定要将这些人打点好。如果这些人消极怠工,官员们是什么事情也办不了的。
所以前期的曾国藩以他一个人的俸禄肯定是无法应付自己的开销的,所以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曾国藩也不得不做出改变,他开始接受下级官员的孝敬,也不再避讳向上级官员行贿。
特别是在曾国藩接手湘军以后,由于需要养的军队还需要得到朝廷里官员的支持,曾国藩需要大量的银钱,他开始收受贿赂甚至还允许湘军去抢劫。
后来当湘军与太平天国的军队大战一场后占领了南京城,湘军将南京城里的千万白银和金银珠宝都收刮一空。湘军里的好多将领都给曾国藩送礼,曾国藩为了稳定军心也都会收下一两件。
等到曾国藩成为两江总督的时候他的俸禄是180两银子,这个对普通人家算的上是非常高的收入了。但是对于曾国藩这样的一品官员来说这样的收入还是太少了,毕竟他要与其他的官员们交际,还有安抚手底下的人,甚至还要打点宫里皇帝身边的人。
当然除了这些愤怒曾国藩一年还有一万三千多两的养廉银子,听起来虽然非常多,但是也只够去一位王爷拜寿的银子。所以曾国藩不得不依靠底下人的孝敬来收取钱财。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清朝官员的开销多么巨大,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官员从清廉转向了贪污。那他们看我的钱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老百姓,最底层的老百姓被剥削的厉害,最后整个大清帝国也因此被抽空最终导致清朝吏治腐败,加剧了清朝的灭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