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提干体检,军医凭感觉说我身体不合格,退伍任局长健康至今
1965年春,18岁的小孟告别南城乡村,背着简单行囊,踏上征兵车,前往晋中山区部队。附近村庄名字古朴——三十里铺、张沟,营房是阎锡山旧部遗留,砖瓦斑驳,简单翻修后投入使用。礼堂和食堂勉强支撑日常,营区被一条宽阔水沟一分为二,木桥连接两岸。每逢雨季,洪水咆哮而下,漫过桥面,冲进低矮房屋,战士们常在夜色中抢救物资。小孟分到管理处营房科,成了一名维修工。清晨,他背起工具箱,跟随老班长巡查。电线断裂,他爬梯接续;门锁损坏,他蹲地更换。一次夏日暴雨,家属院管道漏水,他踩着泥泞逐户修补,手上水泡破了又结痂。1967年7月,一场大风突袭,二营屋顶被掀,三营食堂角落被树砸塌,砖瓦散落,战士被褥挂上树梢。他与科里同志连夜搬运木料,搭建临时住所,随后抢修房屋。风停后,他随助理员排查全营,记录隐患,拟定修缮计划。
营房科人手少,小孟最年轻,干活最多。领导一声招呼,他小跑前往,送材料或传达通知。立春后,寒风刺骨,他奔走于维修点,额头常挂汗珠。一次,黄处长笑称他像公务员,忙得比通信员还勤。年底表彰,他获三等功,科长说这是营房战士首次。1968年春节后,他升任维修班长,领8元津贴,干劲更足。
1970年5月,处长通知小孟与炊事班长前往部队医院体检,为提干做准备。科里同志拍他肩膀,笑着祝贺。他满心期待,多年辛劳终有回报。14日清晨,干部科干事开车送他们到医院。大楼灰白,走廊回荡靴声。干事与院长办公室交接后离开。护士持体检表,领他们逐科检查。外科医生按压身体,点头通过;耳鼻喉科用灯检查喉咙,也无异样。到内科室,中年军医接过表格,瞥了眼姓名,上下扫视小孟,未用听诊器或仪器,摇头说心脏不合格,随手写下意见。小孟握表的手一紧,耳边嗡响。三年前入伍体检正常,为何凭一眼定论?他退出房间,胸口沉重。
几天后,炊事班长参加提干集训,小孟继续工作。新战士加入,分担任务,他仍埋头苦干。深秋,组织决定他退伍。他收拾行囊,服从安排,返回南城。
退伍后,小孟分配到粮管所,负责仓库清点。每日检查粮票,整理库存,生活平稳。1973年,转干机会到来,凭部队经历与工作表现,他转为干部,调往县粮管局。他下乡查仓库,扛麻袋验粮,风吹日晒,逐步升任股长、科长。1985年探亲,遇老炊事班长,已转业,对方提及当年军医或有误判。小孟笑而不语。1990年乡下调研,他认出军医,已退休务农,对方道歉,承认当年草率。
多年兜转,他历任县、地区粮管局职务,1998年升任市粮管局局长,正处级。任内接收多位转业干部,他们知他战士出身,颇为敬佩。2007年退休,七十多岁仍骑车锻炼,身体硬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