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山东、江苏交界神秘的地下古城——湖陵城
文:王书法烟波浩渺的昭阳湖西畔,曾存在一处两千余年历史的湖陵古城,遗址位于微山县张楼镇湖陵村(原后程子庙村)和沛县龙固镇三里庙村、前程子庙村、龙东村一带。
湖陵城不仅是中华文化名城、宗教圣地,还是古代的南北交通咽喉、商贸流通重地和军事战略要塞。
其间近千年,湖陵均作为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不同时期的文化在这里层叠、积淀、交融,造就了湖陵城的繁荣与辉煌。
湖陵城遗址(湖陵村)与微山岛镇、两城镇都是微山县汉文化遗存丰富的地方,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
现存城墙夯土遗址、泗水故道、鸡鸣台、湖陵古寺、古战场等古迹,还流传着楚汉相争鸡鸣台、唐代罗成拴马、秦琼挂锏等古老的传说。
让我们一起走进湖陵,回眸千载,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物换星移岁月茫
湖陵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为宋国城邑;战国时期楚灭宋,湖陵入楚。
楚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置湖陵县,治所湖陵邑,当为微山县境内置县之始。至南朝刘宋时将其并入方与县(今鱼台)。
其间近千年,湖陵均作为一县级行政区独立存在。隋朝时又恢复湖陵县,不久将其并入沛县。
金代时黄河“夺泗入淮”,湖陵一带自此屡遭水患。
明隆庆三年《漕运新渠记》碑记载:“先皇帝之四十四年秋七月,河决而东注……于是沛之北水逆流,历湖陵、孟阳至谷亭,八十余里。其南溢于徐,渺然成巨浸。”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水的浸泡及裹挟泥沙的淤塞,造成了湖陵城的坍塌。
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决口,丰、沛一带首当其冲,湖陵城也被彻底的湮没于地下。
谁将湖陆唤湖陵
湖陵又被称作“胡陵、湖陆”。 西汉末年王莽将湖陵改名为湖陆,东汉章帝时又更回本名,仍称湖陵。
《后汉书·郡国志》:“湖陵即湖陆,章帝更名”;
《三国疆域志》:“湖陵之名,始于秦,汉代因之;王莽改为湖陆,而东汉兴,仍复旧名。”
北魏晚期郦道元著《水经注》在“泗水”一栏对湖陵有详细的记载:(泗水)又屈东南过湖陆县南,涓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
《地理志》“故湖陵县也。”荷水在南,王莽改曰“湖陆”,应劭曰:“一名湖陵,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湖陆侯,更名湖陆也。”
湖陵古城风日寒
湖陵城有南、北两座城池,以古泗水为界独立存在,各有完整的城廓、城壕等设施。北城的筑城时代略晚于南城。
位于湖陵村西北区域的遗址是湖陵城北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西城墙略向外凸出,城垣四角成圆角。
实测城垣周长3345米,面积73万平方米,其中东垣长805米、西垣长900米、南垣长920米、北垣长720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城墙及东城墙一带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
东城墙附近的小路现仍被称为“城墙路”,地表沿城墙走向仍可见大量料姜石及砖瓦残片,下层夯土中夹杂的板瓦残片纹饰细密,具有明显的战国之风。
遗址内出土了春秋、战国和汉代等时期的瓦当、城墙砖、栏板砖、板瓦、筒瓦、陶罐、陶碗、铁镞、铜镞、犁头、青铜器和汉画像石等文物。
鸡鸣寂寂剩荒台
鸡鸣台遗址位于湖陵北城的东城墙以东300米处,遗址呈方形,边长约150米,地势较周边高出约1~2米。
史书记载,鸡鸣台在沙河东,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战于此,各自筑城。以沙河为界,汉南楚北,汉人昼筑,楚人夜筑,以借鬼神之助。
刘邦发现后,令人在城墙旁建了一座高台,派人登台作鸡鸣叫,以破楚军鬼力。
帮助楚人筑城的认为鸡叫、天就快亮了,恐怕汉人看见,纷纷散去。由是项羽筑城不成,最终被刘邦所打败。
民间传说,刘邦率部攻占湖陵城后,筑了一座土台操练兵马。
每至五更,便有一只金灿灿、光芒四射的雄鸡降落在练兵台上引吭高唱,声闻数里,引得全城鸡鸣。
刘邦每闻鸡鸣,便睡意尽消、精神抖擞的训练军队。刘邦认为这是上苍助其成大业,遂书“鸡鸣台”三字刻石记之。
作者简介
王书法,字愍斋,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沛县孟母孟子文化研究会顾问、2023年度“徐州好网民”、沛县文旅推荐官、微山县运河文旅推荐官、丰县文物保护管理员。生于1996年2月,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沛县鹿楼镇房庄村人。著有《愍斋诗集》、《愍斋羽士青春录》、《丰沛卧虎录》等文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