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23:38

不是骗子太狡猾,是清朝官场烂透了!两起骗案暴露百年前致命问题

前言咱们今天唠点历史,说说清朝光绪年间俩老哥冒充官员行骗的奇葩事儿。
您可能觉得,骗子都得智商超高吧?
嘿,这俩货骗术漏洞百出,却一路畅通无阻,为啥?还不是因为官场那点“潜规则”和“道德牌坊”在撑腰!

骗术拙劣,官场现形先说说卢敬修这老哥。光绪九年(1883年),他个平头百姓想去云南溜达,但穷得叮当响,就想歪招:冒充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堂侄儿。
这家伙准备得那叫一个寒碜。官印是木头块儿染色的,功牌是纸糊的,还雇了俩群众演员当师爷和扈从。就这配置,放现在连剧组跑龙套的都嫌业余。

云贵总督岑毓英
可您猜怎么着?他第一站到贵州兴义县,衙门官员一看他这派头,直接怂了!虽说心里嘀咕,但还是乖乖送了3000文钱。
为啥?怕得罪“上头的人”呗!这就像现在某些单位,领导亲戚来了,哪怕身份存疑,也得好吃好喝供着,生怕日后穿小鞋。

卢敬修吃准了这心理,第二站到安平县,骗术升级了。
兴义县给钱的事传开了,安平县二话不说,豪掷36两白银!
要知道,那时候普通老百姓一年挣死挣活才6到10两银子,这36两够一个长工不吃不喝攒五年。
更讽刺的是,七品知县年薪才45两,衙门掏这钱眼都不眨,真是“破财免灾”玩得溜啊。
卢敬修一路骗到普定县,才因衙门公文下发被抓。

但判决更离谱:只判了流放,连板子都没挨!
理由?官员说他骗术太糙,不像真骗子,而且“不扰民、不涉政”,只骗钱。
哎哟喂,这逻辑绝了。骗术差反而成了减刑理由?明摆着是官场自己心虚,怕深究下去暴露更多潜规则。
说白了,卢敬修能成功,不是他多聪明,而是官僚体系烂到根儿了:官员们宁可错信,不敢得罪,权力阴影下人人自危。

孝心面具,法律沦丧再说段麟这哥们儿,故事更荒诞。
他是个湖北秀才,本来要被保举当知县了,偏巧老爹去世。
他想风光大葬,但没钱咋办?挪用公款!他在筹防局(管钱的衙门)干活,直接掏公家腰包办丧事。
钱不够了,他胆儿肥到假冒五品同知(副知府级别),靠这身份调兵遣将、支取银两,全砸老爹丧事上。

假冒通知
更绝的是,他还接了朝廷修文庙的工程,偷工减料搞出豆腐渣工程,贪污工程款。
案发后,您猜判决啥样?杖刑一百,流放两千里。
没死!理由竟是“孝心可嘉”。封建时代讲“以孝治天下”,但段麟这哪是孝?是坑爹啊!
他违法犯罪、辱没门风,却因“道德牌坊”被轻判。这暴露了封建法律的虚伪:只要道德大旗一竖,杀人放火都能洗白。

对比现在,某些人打着“亲情”“传统”幌子干坏事,不也一样?道德成了犯罪遮羞布,律法反倒退居二线。
段麟案比卢敬修更恶劣,他不仅骗钱,还滥用公权、祸害工程,但判决更轻。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官僚系统愿意相信“孝”的叙事,给自己留条后路。今天轻判别人,明天自己犯错也能被宽容。
这种“道德优先”的思维,说到底是人治大于法治的悲剧。

结语瞅瞅这俩案例,哪儿是骗子高明?分明是官场烂透了!
卢敬修捅破的是权力恐惧下的潜规则:官员们怕的不是骗子,是骗子背后的权力影子,宁可花钱买心安。
段麟揭穿的是道德伪善:封建法律为“孝”让步,却纵容真犯罪。说到底,都是制度漏洞和人性的合谋。

官僚体系腐败,道德沦为工具。放今天看,这类事儿也没绝迹:某些人仗着关系招摇撞骗,单位还主动巴结;或者打着“情怀”“传统”旗号干脏活儿。
历史是个镜子,照出古今通病:不根治制度痼疾,不撕破道德假面,卢敬修和段麟的戏码还得重演!
老铁们,咱得警醒点儿:权力得关进笼子,法律不能跪拜道德,否则社会永远有骗子横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是骗子太狡猾,是清朝官场烂透了!两起骗案暴露百年前致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