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万条历史嗅觉见证!欧洲这个项目,让你“闻见”16世纪
作为平时爱琢磨文化冷知识的小编,今天得跟大家说个新鲜事,欧洲那边刚上线了个“嗅觉百科全书”,专门帮咱们重现16到20世纪的气味文化。别觉得“闻历史”不靠谱,这项目背后的门道还真不少。
这“嗅觉百科”到底是啥?AI帮着挖了几百年的气味故事
这项目叫Odeuropa,是欧盟掏钱支持的,本质就是个专门存“气味记忆”的数据库。
里面的东西不是瞎编的,全是从博物馆、大学还有文化机构里找的文本和图像,从当年抗疫用的香料,到工业时代的臭味,连艺术和文学里写的气味都收录了。
项目负责人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英格·利曼斯教授,她就说,搞这个项目就是想让大家搞懂过去的人是怎么感知气味、怎么描述气味的。
之前看文化遗产总觉得是看老物件、读文字,这回能“闻”历史,还挺新鲜。
这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2020年的时候团队就说了要“挖数字遗产,找欧洲老气味”,直到2023年才拿出俩正经成果:一个“嗅觉探索器”,能搜历史上的气味体验,一个“气味百科”,里面大概120个条目,从咖啡馆味道到汽车内饰味都有。
本来想,这数据库会不会跟普通百科差不多?后来发现人家专门聚焦气味,连19世纪爱丁堡公寓里的臭味都记下来了,细节是真到位。
AI当“嗅觉侦探”,250万条记录里藏着不同时代的“味道”
要挖几百年的气味记录,光靠人翻书肯定不行,这里面AI帮了大忙。
团队里的人也挺杂,有研究嗅觉和饮食的学者,有帮博物馆记老物件气味的专家,还有搞“嗅觉展览”的人。
他们让AI从2.3万幅图像和6.2万份老文本里扒信息,最后弄出250万条“嗅觉见证”,简单说就是过去人对气味的描述。
AI的用法也挺实在,先是研究人员手工标了5000幅跟气味有关的图,比如画里的香水瓶、有人掩鼻子的动作,再让AI学着认更多图。
文本也是一样,从旅行日记、植物书到卫生报告里找气味描写,慢慢训练出自动识别系统。
不过这项目跟调香师不一样,人家不盯着化学成分,只把气味当文化现象看。
比如他们会把未来主义艺术运动和当时的气味绑一块儿分析,也会找法国大瘟疫时期的气味记录。
美国学者埃文·库茨勒就说,这对研究太有用了,因为过去的气味证据本来就散,还不好认。
团队里的威廉·塔利特还提了个有意思的点:不同时代对同一种气味的看法差老远,比如200年前人看大蒜味,跟现在咱们觉得“就是个调料味”完全不一样,那时候还觉得能治病呢。
如此看来,气味这东西还真跟时代背景绑得紧。
博物馆开始“玩气味”?嗅觉让历史变“可感”
现在不少博物馆都开始用这项目的成果了,毕竟光看展品有时候挺干的。
2022年费城宾大博物馆就搞过个展览,德国艺术家西塞尔·托拉斯弄了个嗅觉装置,用汗液和香草味讲人类学和气候变化,2023年华盛顿的赫希洪博物馆更直接,把香水和艺术品搭一块儿导览,观众闻着味就能更懂作品。
之前逛博物馆有时候会觉得跟展品隔着层东西,现在加了气味就不一样了。
比如2024年伦敦大英博物馆搞“古埃及生活展”,就用了Odeuropa的资料,还原了祭祀用的没药、乳香味,站在文物旁边闻着那味儿,一下子就觉得跟古埃及人近了点。
巴黎奥赛博物馆也搞过“印象派与城市气味”展,把19世纪巴黎的马粪味、面包香都弄出来了,逛展的时候跟“穿越”似的。
团队还搞了“嗅觉文化博览会”,给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发“嗅觉叙事工具包”,教他们怎么在展览里加气味。
利曼斯说这么做不光能让大家懂历史气味,还能提醒咱们现在生活里的气味也很重要。
毫无疑问,这项目不光是存了几百年的气味,更让历史从“只能看”变成了“能闻着感受”,这角度是真挺特别。
总的来说,欧洲这“嗅觉百科全书”不是啥花架子,它真把过去几百年的气味文化捡了回来,还让咱们能用新方式理解历史。
以后说不定更多地方会学这招,比如景区搞“历史气味导览”,到时候逛着街就能“闻”着过去的故事,想想还挺期待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