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06:20

朱高炽只当了8个月皇帝,却解决了四个天大都没搞定的难题


一位走路需要人扶、甚至因为肥胖症差点丢掉皇位,在位仅8个月的“胖皇帝”,却是用温柔的手段解决了他祖父和父亲几十年都没能解决的硬核难题?
这到底是哪个皇帝,皇帝生涯这么窝囊,却是“傻人有傻福”了?

别看他当了皇帝,却是被认为明朝皇帝里最憋屈的一个,47岁才当上皇帝,属于是是一个父亲不爱,兄弟嫌弃,但却是当上了皇帝的男人。
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然而,对于一生嗜武的朱棣来说,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只因这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总是跌跌撞撞。

朱高炽的肥胖体质导致身体虚弱,而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却英武强悍,深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朱棣甚至曾许愿:“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
不过,别看他胖,脑子却是灵光。
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曾展现过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万人之军成功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不过即使如此,朱棣在立太子问题上仍犹豫不决。

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这一来明朝的内阁制度和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的制约;朱高炽作为世子时没有重大错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喜爱。
虽然四十七岁登基,但朱高炽一登基,就敏锐地发现了明朝行政系统的核心问题。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规定内阁大学士只能当五品官,导致五品的内阁大臣拿着圣旨却指挥不动二品的六部尚书。
此外官员们互相扯皮,政令从宫里发出去,到了地方能打个对折就算不错。而朱棣在位时忙着打仗,根本没工夫理顺这套弯弯绕,结果朝堂上“皇帝累死、大臣闲死”。

朱高炽却是有想法,一上任就给内阁大臣“升职加薪”,让杨士奇、杨荣这些内阁核心成员兼任六部尚书。比如杨士奇就成了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
这招看似简单,却一下子打通了行政系统的任督二脉。毕竟以前内阁拟好的政令,六部能拖就拖,但是既然规定变了,现在内阁大臣自己就是六部老大,“自己拟的条令自己执行”,推诿扯皮的毛病立马好了大半。
而根据史料记载,苏州知府后来在奏折里说,新政推行后,朝廷停征三十万匹织造缎匹的命令,从京城传到苏州只用了七天,比以前快了整整半个月。

与朱棣晚年搞高压统治,大臣们怕说错话掉脑袋,朝堂上全是“好好好”“是是是”的应声虫不同,朱高炽一上台就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统治风格。
他让因劝谏被贬的夏原吉官复原职,还亲手送了块刻着“绳愆纠缪”的银章,公开宣布“凡利国利民之言,纵刺耳亦当受之”。这一举动让满朝文武大为震惊。
他赐予杨士奇等重臣“绳愆纠缪”银印,允许密奏直言。一名御史因弹劾皇亲被报复,朱高炽亲自下诏保护,并称“御史风闻言事,纵有失实亦不当罪”。

这一下可把大臣们整不会了,刚开始大家还小心翼翼,直到有人上奏要求削减皇室开支,朱高炽不仅不怒,还大手一挥批了“国家用度,宜节不宜奢”,这下朝堂才算真正活过来。
他还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让御史们拿着“尚方宝剑”去各地查贪官,三个月就揪出了十几个不作为的知府,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朱棣连年征战,又是下西洋又是征蒙古,把国库折腾得底朝天,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朱高炽从南京赶往北京登基的路上,亲眼看到灾民啃观音土充饥,当场就红了眼。

这件事成了他改革民生的导火索,也让他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宁可亏了国库,也不能让百姓饿死”。
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百姓“减税减负”。洪熙元年二月,朱高炽下旨规定全国各地官田租粮“每亩不得过一斗”,江南那些被朱棣盘剥最狠的地区,赋税直接砍了六成,苏州一地就减免了四十万石粮食。
对于山东、河南这些受灾地区,他干脆大手一挥:“永乐二十二年以前的欠税全免了!”

光减税还不够,他还停掉了朱棣时期劳民伤财的大工程,郑和下西洋停了,北京宫殿修缮停了,云南的宝石开采也停了。
云南布政使后来奏报,就这一个停采令,就让三千多百姓免于瘴疠之苦。据统计,这些减负措施加起来,每年能给朝廷节省二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江南十府三年的赋税总和。
而在法治方面,朱高炽更是干了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废除株连九族的酷刑。

朱棣时期,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案让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有时候一个人犯错,全村人都得跟着遭殃。
朱高炽登基后下了道狠诏:“罪止其身,毋滥及无辜!”有个少年因为父亲牵涉贪腐案被流放,按照旧律得一辈子充军,新政策下来后直接被放回家,他家族几百口人跪在宫门外高呼“陛下活我”。
他还规定司法部门必须“以理服人”,不能靠刑讯逼供定案,刑部尚书后来统计,新政推行后,全国冤案数量比去年减少了七成。

从朱元璋的“以猛治国”到朱棣的“铁血统治”,明朝的法治终于在朱高炽手里有了人情味,老百姓不用再担心“躺着也中枪”了。
只得说,别看在位时间不长,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却解决了四大历史难题:行政效率低下、官场死气沉沉、民不聊生、司法严酷。这些措施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效仿古代的圣君,用仁爱去管理国家。天下老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纠正了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

朱高炽没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动作,他只是把“仁”字刻在了治国理政的每一个细节里——看到灾民就开仓放粮,遇到谏言就虚心采纳,碰到冤案就果断昭雪。
这位“胖皇帝”用8个月证明,治国未必需要铁腕强权,有时候柔软的力量更有穿透力。
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钦安殿,在位仅8个月。

他没有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也没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气场,但他留下的“仁政”火种,成了明朝最温暖的底色。
正如《明实录》评价,朱高炽“以仁心行仁政”,用短短8个月的温暖统治,却是为大明王朝续命百年。

参考资料:
明仁宗朱高炽:因肥胖症差点丢掉皇位——齐鲁壹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高炽只当了8个月皇帝,却解决了四个天大都没搞定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