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真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吗?在这几个人面前,他不算什么
网上有一种说法,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后,把这个太子当丞相使。
洪武四大案有三个是他经手办的。
朱元璋对他的宠爱和信任无以复加。
如果他想造反当皇帝,朱元璋能高兴得当场把自己绑了。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其他25个人都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皇子,唯有朱标是朱重八的儿子。
事实果真如此吗?
细看史料,朱元璋的确极度宠爱朱标这个嫡长子,甚至在马皇后的祭文里说过想提前传位给朱标,自己当太上皇享福。
但论起太子的权力来,朱标在历史上的太子里还排不上号。
本文就来看看朱标作为太子到底有多大的权力,历史上真正手握重权的太子都有哪些。
01、朱元璋有多宠爱朱标朱元璋年纪轻轻就失去了所有的家人,虽有外甥,但外甥也失散多年。
朱标不仅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朱元璋时隔多年之后,在这个世界上再次有了血脉相连的人。
朱元璋创建明朝并当上皇帝之后,立刻就立年仅14岁的朱标为皇太子,而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是在两年后才封王的。
朱元璋在朱标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
他担心朱标从小富贵,不知道民间疾苦,特地让朱标回凤阳老家祭祖,同时观察普通百姓是怎么生活的。
为了让朱标强身健体,专门请带刀舍人周宗教他武艺。
为了让朱标博览群书、明察历史得失,他曾以宋濂为首的当世大儒给朱标当老师。
为了让朱标顺利接班,他在朱标24岁那年就让朱标“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马皇后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在祭文里悲痛地说:他打算等朱标再成熟一些,就传位给朱标,而他和马皇后从此以弄孙为乐。
朱元璋在有生之年一直想着要迁都。
按理说迁都这种大事应该由皇帝亲自考察和决定,但朱元璋把考察的任务交给了朱标。
言外之意,新的都城是明朝未来的都城,也是朱标未来的都城,朱标的意见自然很重要。
朱标出发去考察西安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再次体现出了朱元璋对朱标的爱子之情。
朱标才刚刚离开南京,朱元璋就已经坐立不安。朱标渡江的时候天上开始打雷,朱元璋更是忧心忡忡。
他连忙写信给朱标说:你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一路上要小心。
又一再叮嘱身边的人好好保护和伺候太子。
要知道这时候的朱标已经37岁了,而且此次出行有诸多文武官员随行,身边前呼后拥。
朱元璋依然放不下心来。
这已经不是皇帝对太子安全的担忧了,是一个老父亲对儿子最朴素的关爱。
02、朱标作为太子有多大权力朱元璋对朱标的父子情深,在整个历史上的皇家都是比较罕见的。
朱标在有生之年,太子之位一直稳如泰山,没有任何人能动摇他的地位。
甚至连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都没像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一样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当新太子,而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他要保证大明的皇位永远在朱标这一脉传承。
不过在历史上,皇帝和太子的相处素来是一个难题。
太子如果不能干,皇帝要担心将来江山不稳;太子如果太能干了,皇帝又要担心自己的权威动摇。
太子如果手上没点权力,不干涉朝政,将来接班的时候可能会出问题;太子如果手上的权力太大,干涉朝政太多,皇帝又要疑神疑鬼了。
尽管朱元璋和朱标已经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皇家父子了,但他们也不能免俗。
朱元璋登基不久,有大臣建议朱元璋效仿元朝,任命太子为中书令,统领群臣。
朱元璋与朱标年纪尚轻为由拒绝了。中书令的权力太大了,在明初相当于宰相。
朱元璋连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都要废除,怎么可能给太子这么大的权力。
这父子俩也经常意见冲突。
一次朱元璋处理了一批重囚犯之后,命人把处理结果送到东宫给太子朱标复审。
朱标性格比较宽和,把很多人的刑罚减轻了。
当一个叫袁凯的大臣把朱标的处理结果递交给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勃然大怒,追问袁凯:我和太子的意见冲突,你觉得谁是正确的?
袁凯小心翼翼地回答: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
意思是他们之间说不上谁对谁错,只是两个人的处事风格不同而已。
朱元璋依然不满意,硬是把袁凯逼得装疯辞官保命。
朱标还是历史上少有的要给庶母服丧的太子。
根据古代的礼法,嫡长子只能给父亲和母亲服丧。如果父亲的小妾去世了,嫡长子是不用服丧的。
但是洪武七年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去世之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下令包括皇太子朱标、马皇后所生的几个嫡子在内的所有皇子,都要为孙贵妃服丧一年。
要知道当时的马皇后尚在人世,这让马皇后情何以堪。
朱标当然不肯同意,反驳朱元璋说这不合礼法。
朱元璋当即拔剑要砍朱标。
还是翰林正字桂彦良出来劝说朱标不要和朱元璋对着干,朱标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服丧了。
这几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标之间微妙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太子恐怕不敢擅自改动皇帝的处理结果,更不敢在皇帝拔剑的时候跑路,但是朱标敢。
总的来说,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疼爱儿子,但也无法容忍儿子挑战自己权威的父亲。
也是一个相当信任太子,但是不肯给太子下放过多权力的皇帝。
网上说洪武四大案里有三大案都是朱标经手的,但这是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
明实录,明史,以及明朝人写的各种史料和笔记里,看不出朱标在朝政大事上有什么话语权。
他老师宋濂的孙子卷入胡惟庸案,导致宋濂被牵连,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朱标在朱元璋面前痛哭流涕,连马皇后都出面求情,朱元璋才改处死为流放。
宋濂本质上和胡惟庸案没有半点关系,保住他的性命都如此艰难,朱标更不可能对三大案有多大的话语权。
朱标的太子权力大约体现在“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他对朝政有一定的参与度,但没什么决策权。
03、历史上那些手握重权的太子翻看史书,朱标别说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了,他连明朝权力最大的太子都算不上。
由于朱元璋登基之后很少离开南京,朱标更是不曾监国过一次。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一些真正手握重权的太子,他们和朱标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梯队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个人本质上执行的不是太子的权力,但他当时的身份的确是皇太子。
那就是玄武门之变后的李世民。
很多人可能以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直接登基的。
但实际上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控制李渊之后,是先当了两个月的太子,才走正常的流程继位为帝的。
不过那时候名义上的皇帝李渊已经没有任何权力,朝政大权都掌握在皇太子李世民手里。
所以光论当太子时的权力的话,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和李世民相比。
“含权量”第二梯队太子的代表,当属李世民的后代李隆基。
李隆基和其他的太子不一样,他爹李旦的皇位完全是靠他挣来的。
李旦也是个耳根子软的皇帝。
所以李旦每遇到大事,就先问左右:问过太平公主的意见了吗?问过太子的意见了吗?
而且当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意见冲突的时候,倾向太子。
李旦当了没几年皇帝,更是直接传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所以李隆基作为太子的权力,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毕竟历史上可没几个帮自家父皇夺取皇位、父皇在处理朝政之前都要先问自己意见的太子。
另一个“含权量”极高的太子,是朱标的侄子朱高炽。
比起父子关系来,朱棣朱高炽这对父子和朱元璋朱标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朱元璋对朱标是控制欲极强但也爱子情深的老父亲,朱棣对朱高炽则怎么也看不顺眼,要不是为了好大孙朱瞻基,都不想立这个胖儿子当太子。
但是朱棣当上皇帝之后闲不住,不是御驾亲征,就是跑到北京去准备迁都。
朱高炽作为太子,前后6次监国,时间最长的一次长达3年10个月,最短的一次也有4个月。
朱高炽的监国时长,在历朝历代的太子里都是十分罕见的。
以至于网上有一句调侃说:朱棣只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
虽然朱棣出于一个皇帝对太子的忌惮,经常打压朱高炽,但不妨碍他下一次离京继续让朱高炽监国。
朱高炽的“含权量”,不是朱标能比的。
“含权量”第三梯队的太子们,则是那些曾经监国的太子。
例如汉武帝晚年经常出巡,每逢出巡就留太子刘据在长安处理朝政。
汉武帝回来之后,基本不过问也不更改刘据处理过的事务。
唐高宗李治由于身体不好,第二任太子李弘和第三任太子李贤都有多次监国的记载。
监国指的是皇帝外出或者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及时处理朝政的时候,让朝廷重要人物,一般是皇太子,代为处理朝政。
某种程度上是分享皇权。
而太子能够监国,也就意味着可以深度影响朝政。
所以像朱标那样从来没有留下过监国记录的太子,论起权力来,是比不上那些多次、长期监国的太子的。
总的来说,朱标论起和皇帝的父子关系来,在历史上是排在前列的,但是比起权力大小来,在历史上的众多太子里,可就不醒目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