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09:05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不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是他看清了自己!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如山倒,逃到乌江边的垓下,只剩28骑,后面数以万计的汉军紧追不舍,旌旗猎猎。生死存亡就在今朝。
乌江亭长驾着小船跨江而来,卑微恳求,“霸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今战事不利,快随小老儿过江,汉军没有船只,纵有兵数十万,有大江天险阻隔,也只能望江兴叹,江东虽小,亦有地千里,民数十万,足以称王,待他日卷土重来,天下归属也未可知。”
项羽长叹一声道,“我项籍昔日起兵带领江东八千子弟兵过江,逐鹿天下,征战八载,历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遂霸有天下。今兵败至此,只我一人归来,我又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


项羽说罢,将乌骓马托付给亭长带过江,他毅然转身,带领仅存的28骑向密密麻麻的汉军发起冲锋,刀戟纵横,血洒长空。数个来回之后,部下全部倒在脚下,死不瞑目。只有他一人持戟而立,像一个走向绝路的凶兽。周围是围了一圈又一圈的汉军,手持长矛,贪婪凶狠的目光像择人而噬的凶兽,仿佛下一刻就要冲上来,将项羽撕的粉碎。
“汉王有令,斩杀项羽者,赏百金,封万户侯”
看着领军的汉将吕马童声嘶力竭的嘶吼,项羽只觉得讽刺,这是他曾经的老部下呀,如今却成了斩杀他的急先锋,这样的人不止是吕马童,还有执戟郎韩信、谋士陈平、九江王英布、大司马周殷这些人,在他帐下之时,都只是本事平平的小透明,可是自从他们叛楚归汉之后,就成了刘邦手中的利刃,每一刀都能砍在他的大动脉上,称为呼风唤雨的存在。
项羽忽然就好像明白了什么,如果他要走,就眼前这些人,是留不住的他的,可这次,他不想走了,他确实不如刘邦,即使再重来一百次,他仍然不是刘邦的对手,真是输的不冤。他选择拔剑自刎,这是项羽留给自己最后的体面。
说什么一人回去,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那是扯淡。即使他再厉害,打仗也会死人。即使得了天下,这些人就能都活着?他就能面对江东父老了?
他选择一死了结,是因为他看清了自己的缺陷,即使回到江东,也只能碌碌无为,受人嘲笑一辈子,根本无法翻身,还不如一死来得痛快。
项羽能打天下,多亏他有个好叔父项梁,给他创建了基本班底,提供了逐鹿天下的底气,可他还是败了。纵使他有千古无二的武力,是无师自通的军事神话,还是败得彻彻底底,这是他和刘邦最大的差距。


对他而言,刘邦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可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却从一个小小亭长不断壮大,成为和他同台竞技的枭雄,最终还将他逼上绝路。
项羽自问,不管是领兵打仗,还是背景出身,他都比刘邦强千倍万倍,每次都能把刘邦按在地上摩擦。
可是刘邦却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屡败屡战,不管被揍的多惨,他都能很快翻身,实力也随着一次次失败,越来越强。损失一千,他能补充一万。
这就是刘邦的优点,他就是有这样的能力,每个人只要与他一接触,几乎都他拉拢过去效力,各种人才齐备,制度趋于完善。后方有萧何治国、产粮、招兵。军中有张良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攻城有韩信,战无不胜。刘邦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像极了古书中描述的盛世明君垂拱而治的样子。
但他项羽不行,这是他唯一不如刘邦的地方,也是他致命的地方。作为统治者,可以不会带兵打仗,却不能不会带人。会带兵只能打仗,对统治者而言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但是会带人,却能治天下,是统治者必备的技能,这是安身立命的资本。
项羽偏偏就不会带人的本事,凡事只能亲力亲为,打仗他亲自上,治国他也亲自上,一天累的不行,反而越忙越乱。手下人才的本事得不到发挥,只能投靠刘邦。
这就是他项羽不如刘邦的地方,他没有刘邦那种笼络人心的本事,不能让自己的势力像滚雪球一样壮大,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极速缩小。
这就造成了让项羽很难受的局面,刘邦能失败无数次,而他项羽不能失败一次,一旦失败,就是灭亡。
因为他项羽没有聚拢人心、拉拢势力的本事,纵使他再能打仗也没用,他的军队损失一点就少一点,无法补充,一旦失去所有,他不可能再次翻身。要不是他有个好叔叔项梁为他创建了班底,项羽就连和刘邦同台竞技的资格都没有。


垓下一战,项羽一无所有,即使去了江东,他也没那个能力组织起一个势力。根本没机会东山再起。
如果项羽是一个将军,他的本事足够让他成为武将巅峰,名垂青史。
可他是一个统治者,会打仗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他缺了一个叫做“政治”的能力,就像老虎没有爪子,雄鹰没有翅膀,再努力多少次都是同样的死局。
所以,项羽选择一死,来成全西楚霸王的最后一丝体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不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是他看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