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千年古墓被盗22次,专家仍挖出千余件文物,多亏墓主防盗高招
2005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接到通知,对位于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的一座古墓进行发掘。
接到任务的考古队成员,起初并不看好这座古墓的挖掘前景。
虽然古墓所处的位置是东周墓地群,但由于附近窑场众多,在开采陶土的过程中已经严重破坏了周边的土壤环境,古墓也都因此受损。
另外,上蔡古墓数量多,自古以来就是盗墓贼经常光顾的地方,所以基本都是十墓九空了。
然而,随着发掘的进行,墓室里的景象令专家团队惊喜万分。
黑夜中的异常响声对于河南上蔡县郭庄村的百姓来说,村东头的高土岗子就是个荒草丛生的地方,没什么稀奇之处,却常有一些外来人来看它。
特别是其中南北高低起伏两千米的龙岗,来人基本都是对着上面两米多高的封土摸摸挖挖。
2004年12月15日,已经进入冬季的北方地区太阳刚落山,气温就快速降低,郭庄村村民在寒冷的冬夜都习惯了早早就入睡。
可在当天深夜,一阵巨大的响声扰乱了整个村的寂静。
睡梦中的村民被这毫无预兆的震动,吓得惶恐不安。
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听到这种,连大地都会为之震动的巨响了。
刚开始他们还以为是谁家煤气爆炸了,后来一讨论才发现声响是从龙岗上传来的。
一夜难眠的郭庄村民隔天一早就三三两两聚集到一起,说起昨晚的异响了。
“你们都听到声音了吗?好大声,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也听到了,就是龙岗上面来的,也是一次两次,那上面也没啥东西啊,说来真是吓人。”
村民们想到那存在古墓,于是马上向上蔡县文物管理所汇报了情况,县里又上报到省文物局。
几日后,经过专家现场勘查确定有被炸开的盗洞,很明显又有盗墓贼盯上郭庄楚墓了。
为了保护古墓及墓室里的重要文物,国家文物局下达了抢救性挖掘的任务。
虽然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接下了这项任务,但考古队员根据上蔡当地的历史,认为发掘这座古墓的前景并不理想,很有可能会出现里面的文物都已经被扫荡一空的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期,上蔡的地理位置处于几个大国的交界之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令上蔡这个地方经常处于动荡状态。
到了战国时期,上蔡才归于蔡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在距离郭庄楚墓三公里的地方,便是当时的蔡国都城遗址。
到了战国中期,楚国占领了上蔡,并将此处改为楚国贵族的墓葬之地。
这就是上蔡古墓众多的原因。
古墓多的地方盗墓者也多,在过去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上蔡周边的古墓都被挖的差不多了。
就连考古队都在此处发掘过四个大墓,所以郭庄楚墓能不能绝处逢生还是个谜。
机关重重的古墓2005年,考古队来到现场后发现,这个墓穴的封土上不仅有夯土,里面还含着一些陶片和蚌壳。
“这里该不会只是个建筑遗址或者聚落遗址吧?”
“是有点奇怪,这上面是夯土,底下又是沙石,而且也不像以前见过的古墓葬不是圆就是方那种。”
带着疑惑,由9名技术人员组成的考古队于2005年5月13日正式开始对郭庄楚墓的发掘。
经过勘测,考古队将挖掘点定在龙岗西侧。
之后通过打深沟的方法很快就发现了墓道,继续往下挖了1米深填土后,便发现了一座庞大的墓室轮廓。
大小不一的盗洞将令填土中的黑灰土尽现,深不见底的盗洞说明盗墓者已经挖到更深处。
在发现了这座长25米,宽17米的墓室后,考古队终于确定了这里肯定有一座甲字形大墓,建筑遗址或许只是障眼法。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员为之振奋,然而随着而来出现的分布在墓室各处的盗洞又让大家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么多盗洞,里面有的多少东西恐怕都被掏空了。”
其中一个东汉时期的盗洞直接对墓室东部进行大揭顶,对墓室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出于尽最大可能保护墓室完整的考虑,考古队选择先让整座墓室都显露出来。
挖掘结束后,考古队员在墓室的西壁和东南角发现了向下延伸的阶梯,而且阶梯上有一层非常细小的沙子。
2005年6月22日,夯土往下挖了6米深之后,出现了大量的黄色细沙。
厚近11米的积沙流动性非常强,干燥纯净,是任何工具都粘连不上的细沙。
挖掘至此,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座让盗墓者闻风丧胆的积沙墓。
这种类型的墓穴在开挖好地下空间并摆上棺椁后,便先铺上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的细沙,再用泥土将四周筑牢。
如果有人盗墓,那么在挖到积沙层时,沙子就会边挖边流下埋住盗洞,让盗墓者白费功夫。
即使是挖成了盗洞,也很容易造成塌方,埋住盗墓者。
随着挖掘工作的开展,考古队发现郭庄楚墓不仅仅只是积沙墓,因为挖掘工具在细沙底下敲到了石头。
7月中旬,郭庄楚墓里的积石层初现端倪,花岗岩、石灰岩等大小不一的石块摆放得非常规整。
这些石块最小有3公斤重,最大的则重达165公斤,所有石块的边缘都非常锋利,似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
考古人员对这铺满一整个水平层的1000多块石块进行一一编码与登记,并确定了积石墓性质。
积沙积石墓是非常罕见的墓冢类型,古代很多王族的墓穴也只是采用了积沙设计,或者像辉县魏国王室墓的积石墓,以及中山王墓的积石积炭设计。
像郭庄楚墓这样积沙积石墓防盗效果更好,也间接说明了墓穴主人应该是个地位显赫的大人物。
考古人员在仔细观察石块的分布规律后发现,越是靠近墓穴边缘的石块越小,中间位置的石块是最大的。
显然这些石块不是随意摆放的,根据石块的大小与功用,郭庄楚墓的积石层又细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卧底石层五层。
分布在积沙上层的是乱石层,石块基本最高只有4.3米厚,既有超过100公斤的巨石,也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藏在积沙里面主要起暗器的作用。
而在积沙下面4.5米处,又有一层蒙顶石层。
这一层石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差不多1米以下的椁室顶面,所以石块间留有空隙,以免压垮椁室。
椁顶盖外围则摆放着一圈大中型石块,通过前后平放的方式挤靠在椁顶周墙上。
这一层就是贴顶石层,防止盗贼从椁墙上部进入椁室。
椁墙中腰处也用石块进行加固防护,两圈中型石块呈前后侧立形状挤靠在椁墙上。
在这一拦腰石层的保护下,盗墓贼就很难从椁墙下部挖进椁室。
郭庄楚墓的设计者为了防盗,用石块布下了天罗地网,就连椁室底部也铺了底石,把盗墓者的最后一条路子都给断了。
悬疑谜团接连不断就在考古队将石块都吊出墓穴后,一具像棺木的箱室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可是,这座高达3.3米、四周外侧有黑色木板痕迹的箱室里面除了夯土和少量的骨贝之外,并未找到尸骨。
而散落在附近的小陪葬品,更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墓主这样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让盗墓者误以为已经挖到底了,并且只是一座假墓而放弃。
假墓是什么意思?难道墓穴还有造假的?
这就得提到三国时期所发生的一件事了。
相传当时曹操为了筹集军饷,组建了一支盗墓团队,通过挖掘古墓里的陪葬品换取金银财宝。
成为一国首领之后,曹操害怕自己死后墓穴也会遭人盗掘,便布置了许多真假难辨的假墓迷惑盗墓者。
从此之后,设置假棺假墓也成为古代贵族最后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话说当下的挖掘成果,也让假棺谜团笼罩在每个考古人员心中。
可考古工作并没有结束,直到2005年9月10日,继续挖掘的考古队在铺底石下面又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椁室。
椁室的中间有一条横梁式的凸起,将椁室一分为二。
发掘工作进展到这里,考古队悬着的心才真正有了着落,因为墓穴主人的棺室就在此处了。
然而,周围的18个盗洞再一次不受待见地出现在眼前。
在这18个出现在墓室核心区的盗洞中,有9个现代盗洞。
盗墓者采用简单粗暴的定向引爆方式,炸出一个长达27米的引洞。
进入盗洞后,为了防止流沙塌方,盗墓者用竹木架设巷道,靠着墓壁缓缓爬进去。
就在临门一脚便能成功的地方,盗墓者还是倒在了细沙和锋利的石块下面。
无功而返的盗墓者恼羞成怒,索性用火药把盗洞给炸了,震惊了郭庄村的村民。
考古队经过一系列发掘后,也总算看明白了这座古墓缜密的防盗技巧。
墓主人先是设置了种种防御关卡,在墓顶上铺设了3米厚的假土层,并在下面又加了8米深的流沙层抵御盗墓者深入墓穴,又在真正的墓穴周围布置假墓迷惑别有用心之人。
正是这样迷雾重重的墓穴设计,才让众多盗墓者至今都没能抵达真正的墓室。
想来墓穴设计师也是对盗墓套路了如指掌,并且深谙盗墓者心理的专家。
否则无法从选址、墓葬结构、填土、布置疑棺等环节设置防盗系统。
防盗系统下的珍贵文物在挖到真正的墓穴后,考古人员清理细沙的工作没进行多久,就发现了一件高30多厘米的青铜器。
紧接着,接二连三的文物从土壤出跃然而出。
虽然不少文物由于受到顶部沙石的重压已经破裂,但这份惊喜依旧出乎了考古队的预料。
“从战国的第一个盗洞开始至今,一共有22个盗洞,本来以为已经是个卫生墓了,没想到墓主的防盗还是起了作用,这些文物都被保护在墓主人的椁室内。”
pic/e1d2olewt5y.jpg
经过统计,郭庄楚墓里总共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其中不少青铜器,包括浴缶、方壶、编钟等等高级贵族的乐器、日常用品和兵器。
而在郭庄楚墓北侧不远处,还有一座墓葬,是墓主夫人的长眠之地。
这座墓葬明显没有严密的防盗措施,因此经过两千多年的盗墓历史后,墓葬里的陪葬品已经被洗劫一空。
由于两座墓葬之间的距离并不远,所以盗墓者很容易从墓主夫人的墓穴处得知墓主的墓室也在这附近。
考古人员发现战国时期的盗洞,就是从墓主夫人那边摸到墓主这里的。
pic/kpd3rtpr3ph.jpg
那时的盗墓者在两座墓葬之间挖了一个盗洞,盗走夫人墓里的陪葬品后又来到墓主这边。
但最终被细沙和石块阻断了挖掘之路,只能背着已经盗取的文物撤离。
对墓主人的尸骨以及陪葬品的剖析研究后,考古队捋清了思路,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
墓主是楚平王的孙子竞渔,也叫王孙渔。
历史记载,楚平王死后尸体被伍子胥挖出来鞭尸三百。
为了避免重蹈先祖的悲剧,王孙渔才设计出这么隐秘的大墓,以保证自己百年之后还能有具全尸。
pic/nquuhm4ga5z.jpg
2006年7月,郭庄楚墓抢救性发掘工作圆满结束。
这项历经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工程,不仅让郭庄村村民恍然大悟原来龙岗上竟然藏着一座宝盆,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座古墓。
pic/usi114bbl1i.jpg
结语:两千多年前的祖先就拥有如此聪慧的韬略,设计并落地出一环套一环的防盗措施。
这样独具匠心的本领,直到如今都是令人啧啧称奇的存在。
如果没有古人的有意保护,这座被盗了22次的墓葬里不可能还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给我国研究古代历史留下宝贵的记录。
pic/0uctfyw45us.jpg
然而,像郭庄楚墓这样具有大规模防盗结构的古墓毕竟不多,至今在全国范围内也只发现了五座类似的古墓。
如今国内其他的古墓仍然面临着被盗的风险。
保护古墓的根本在于扭转盗墓者为了私利破坏古文明的想法,尊重古墓、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如果每个人都能将保护文物当成自己的责任,一旦发现违法盗取行为便立刻上报,不被金钱利益遮蔽了眼睛,我国文物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真正的历史画卷才能更快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资料:
流沙疑冢——央视网
22次被盗仍没盗空 郭庄楚墓防盗与被盗之谜——人民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