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09:06

柴荣的托孤安排,算到了互相制衡,却没算到赵匡胤真的敢篡位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柴荣亲征辽国,四十二天内连破辽国三关三州共十七县,震惊了整个辽国上下。
就在柴荣打算商议进攻幽州的时候,却不幸病倒,不得不提前班师休养,可任凭太医如何诊治,柴荣的病不仅不见好,甚至一天比一天重,柴荣明白,留给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为今之计,就是得考虑皇位的传承问题了。

柴荣
放到平常时代,皇位留给儿子,是在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可这是五代乱世,是兵马强者为天子的时代,不说一帮割据政权,就说从后梁到后周,这短短几十年,还从未有过太子顺利登基的先例,每一次的皇位传承,都伴随着腥风血雨,最严重的,甚至能改朝换代。
更要命的是,柴荣最大的儿子才不过七岁,成年人继位尚且玄乎,更别说这个稚子了,思来想去,为保证大周江山能顺利传承下去,柴荣只能想办法制衡这帮骄兵悍将,以确保自己儿子能够顺利长大掌权。
01历来托孤和制衡,无非是外戚、文臣和武将的互相制约而已,所以柴荣第一个安排的就是后宫和外戚势力。
只是柴荣的皇后大符后早已在显德三年(956年)先她而去,虽然其妹妹成为了柴荣的继室,但一直未册立为皇后,考虑到主少国疑,后宫必须有皇后坐镇,六月初九日,小符被立为皇后,是为小符后。

外戚虽然会威胁皇权,但总比武将篡位好
之所以将小符后扶正,一来她是大符后的亲妹妹,柴宗训亲姨妈,自然会对柴宗训更疼爱一些,二来是小符后也是将门虎女,史载“后性和惠而明决,帝甚重之”,而在嫁给柴荣之前,其实已经嫁过一次,娶她的就是后汉李守贞之子李崇训。
至于娶她的原因,就是相面的曾说过小符后有皇后的命,所以给儿子娶妻后,李守贞决定造反,圆自己的皇帝梦,可惜被郭威攻灭,而李守贞覆灭之际,小符后却临危不惧,坐在大堂斥责乱兵:“吾父与郭公为昆弟,汝曹勿无礼!”
一时间,乱兵无人敢犯,悚然而退,有如此胆识,自然适合坐镇后宫。
除此之外,立小符为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岳父符彦卿的势力,符彦卿最早仕于后唐庄宗李存勖门下,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而屹立不倒,属于五代常青树,素有五代第一将门之称,而且符彦卿也颇有威名。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的时候,符彦卿在阳城之战大破契丹,逼的辽主耶律德光单骑奔逃,此战过后,契丹人人人畏惧符彦卿,有传言,契丹人在战马生病不吃马草的时候,会唾骂:“此中岂有符王(符彦卿)邪?”

符彦卿既是外戚,又是藩镇
符彦卿名声在外,就连述律氏想要入侵中原,都先问一下符彦卿驻扎在哪里,甚至感叹:“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可见符彦卿在五代时期,那是威名在外,也是藩镇势力的代表。
有惠而明决的小符后加上符彦卿的藩镇势力,柴荣自问可以在后宫护得柴宗训的安全。
后宫和外戚势力搞定后,接下来的就是重要的托孤文臣了。
文臣方面,柴荣为柴宗训安排了三位宰相,分别是范质、王溥和魏仁浦。
先说王溥,王溥和是后汉时期的状元,当初柴荣刚刚继位,北汉趁机南侵,在众人接连反对之际,唯有王溥支持柴荣亲征,因而柴荣取得大捷班师后,将其视为心腹,不断提拔,而且王溥性格孤僻,朝廷内外,没有多少朋友。
至于魏仁浦,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能力优秀,而且没啥军功,不过他的职位是枢密使,但柴荣特意给他加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而范质呢?虽然深受柴荣信任,也颇有才华,却有点执拗专横,属于能力不错,情商较低的人,不容易结党营私。
但不管如何,这三位,都是深受柴荣恩荣的大臣,其中王溥、范质加同知枢密院事,让其可以插手枢密院权力,这么一来,三者互相制衡,又不能在某一方面独断专行,确保朝政正常运转。
02外戚和文臣安排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武将了,尤其是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这是重中之重。
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都是禁军,但在郭威称帝之间,仅有侍卫亲军司,但因为郭威是靠侍卫亲军司才能黄袍加身的,害怕侍卫亲军司其他人有样学样,就着手对侍卫亲军司进行分权切割,由此诞生了殿前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将禁军的权力一分为二,互不统领,互相牵制,对皇帝直接负责,避免一家独大。

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将禁军的权力一分为二,互不统领,互相牵制
而分别执掌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则是郭威女婿张永德和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这二人都有能力,且年龄相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二人不和,可互相制衡。
但这二人毕竟和郭威沾亲带故,柴荣能压制,不代表柴宗训能压制,所以柴荣患病期间,开始进行调整。
首先就是张永德,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外放为澶州节度使,相当于解除其禁军兵权,其次就是韩通,升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至于李重进,虽然没有剥夺禁军军权,但却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去了,侍卫亲军的实权,其实在韩通手上,最后就是赵匡胤,由殿前都指挥使升任殿前都检点,相当于顶替张永德原来的职位。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禁军,为啥偏偏只剥夺张永德兵权呢?
其实不是什么“点检作天子”的谶语,纯粹是张永德能力不行。

点检作天子
先说说这个“点检作天子”的谶语,根据《宋史》记载,说柴荣北征的时候,在地里得到一个长二三尺的木头,题云“点检作天子”,而当时张永德正好担任点检,引起柴荣的戒备,就让赵匡胤代替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
有传言,这是赵匡胤的手笔,以谶纬之说,让张永德在前当枪,为自己“黄袍加身”增加合法性,并让他下水,方便自己上位。
问题是就算搞掉张永德,最先受益的不一定是赵匡胤,先不说李重进了,就连其他军头也比赵匡胤资历老,赵匡胤此举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再说这块木牌出现在柴荣生病之前,此时赵匡胤常伴其左右,以柴荣的精明,这点小动作岂会看不穿?更别说柴荣灭过佛,根本不信什么谶纬之说,能说出“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的柴荣,岂会在意这些事?

柴荣灭佛,根本不信什么谶纬之说
从这里可以看出,是不是赵匡胤搞的不知道,但要是张永德下去,第一受益人就是牵扯禁军两司之间的权利争夺李重进,秉承谁犯罪、谁受益的原则,李重进都是最大受益人。
至于为啥柴荣外放张永德,纯粹是这件事。
柴荣北伐突然患病,宰辅近臣问疾者皆莫得见,只有张永德才能探视,于是群臣就借这个给机会让张永德进言,说天下未定,陛下又身患重病,一些人趁着这个机会打算作乱,但陛下却停驻澶州不肯回京,赶紧回京安定社稷,万一驾崩在这里,后周怎么办?
张永德二话不说,就在面前柴荣的时候说了这件事,柴荣一听,直接骂了一句:“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
啥意思呢?就算柴荣表示,就知道这些话一定是别人教的,看你这个样子,哪里配得上谈这些呢?
可以说这件事,让柴荣看清楚张永德是一个人毫无心机、头脑简单,而且容易被人当枪使而不自知,这样的人,岂能托付后事呢?就这样,张永德被外放,取而代之的是心腹赵匡胤。
对于柴荣而言,赵匡胤虽然能力不错,但资历和威望有限,又不是皇室近亲,谋反篡位的几率可能性不大,让其执掌禁军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最后篡位的就是赵匡胤
03截至到这里,柴荣的托孤安排还是很合理的。
朝中大事,由三个宰相商议做主,三个人互相制衡,军队之中,张永德外调,镇守边疆,侍卫亲军交给了韩通,而为了牵制韩通,赵匡胤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检点,而为了防止禁军媾和,又给赵匡胤和韩通安排副手,予以制衡,且让两司相互制约。
而在朝廷之外,还有老丈人符彦卿,符彦卿历经多朝,门生故吏遍天下,要是禁军两司有一动,符彦卿可以联合藩镇势力压制另一方。
柴荣的各种制衡,目的就是内外平衡,互相牵制,确保朝廷既能有效运转,又不会抱作一团。
柴荣自认为安排万无一失,于六月十九日驾崩了,可他一死,事情便朝着柴荣预想的偏离了,首先就是范质,柴荣驾崩前,召范质等人托孤,提出自己死后,要拜潜邸旧臣王著为相,曹翰做宣徽使,范质表面应允,但柴荣一死,就对这件事秘而不宣。

柴荣陵寝
为啥呢?原来范质认为,这王著整日嗜酒无度,徒有其名而已,岂能担任宰相,至于曹翰,有伪造诏书屠戮降兵的黑历史,同样不能进入中枢。
就这样,柴荣刚死,范质就抹了王著的宰相之位,可见着范质的确有些专横,不过专横归专横,文官对于武将还是有一定防范的,尤其是李重进,柴荣驾崩后,就着手将其外调,至于赵匡胤,虽然得以到归德府赴任,但其家人按例留京城为质。
怎么一看,柴荣死后,尽管范质专横了点,但朝廷内外还是按照柴荣的规划运转,但柴荣千算万算,却漏算了赵匡胤。
尽管柴荣生前认为赵匡胤资历低,威望足,不足以成事,但别忘了,自赵匡胤在军中崛起后,赵家可是积极和后周各路权贵结交的。
04先是魏仁浦和赵匡胤结成儿女亲家,而后结交王溥、吴延祚、潘美、曹翰、尹崇珂等后周重臣,甚至都和符颜卿联姻起来,柴荣原以为后周已经和符家成为利益共同体了,但别忘了,符颜卿看惯了五代更替,根本不会为一朝一姓而豁出性命。
能和权贵结交,禁军内部就更别提了。
殿前司里,殿前副都检点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发小,殿前都虞候王审琦和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
侍卫亲军司里,都指挥使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赵匡美,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是赵匡胤的潜邸之友,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娶了赵匡胤的妹妹。

整个禁军已经给赵匡胤渗透成筛子了
可以说除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之外,整个禁军已经给赵匡胤渗透成筛子了。
上至宰相、枢密使、藩镇大佬,下至禁军各个实权派,几乎都是赵匡胤的人,这个时候,要是赵家还没有篡位的心思,那就说不过去了,至此,一场改朝换代的谋划就此开始。
05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柴宗训刚刚接受百官朝贺,镇州、定州突然传来紧急军情,说契丹联合北汉来袭,请朝廷火速派兵。

镇州、定州位置
朝廷“认为”,北汉和契丹联合进攻,不容小觑,应该派后周最强的兵马以定人心,经过商议,让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北伐,那契丹真的进攻了吗?根据《辽史》记载,南侵纯属子虚乌有,就是赵家为了篡位谋划而已。
鉴于军情“紧急”,赵匡胤准备分兵,令禁军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前军为锋,先期北上;调侍卫亲军司都指挥室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室张令铎及侍卫步军虎捷左厢、右厢都指挥室张光翰、赵彦徽部随军出征,留殿前副都点检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在京协助韩通镇守京城。
这个安排极为“巧妙”,赵匡胤出兵带走了大半侍卫亲军司兵力,而负责镇守京城的都是殿前司的亲信主力,虽然表面来看,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都是部分出兵、部分留守,依旧互相牵制。
但这些安排的人里,除了韩通,其余人都和赵匡胤关系匪浅。
尽管如此,赵匡胤还是防了发小慕容延钊一手,毕竟大家兄弟归兄弟,但慕容延钊但在军中的威望不低于赵匡胤,因而后来的陈桥兵变中,慕容延钊不仅不在场,还带着五万兵马一直向北进军,直到赵匡胤都称帝赏赐百官了,慕容延钊还在河北真定。
分兵既定,就等着出征了,毕竟出征可不是说走就走,还得挑个吉日。
而在等待期间,京城内又出现了“点检做天子”的谣言,人心惶惶,有些大户人家和官宦子弟纷纷出城逃难,或许是为了接下来篡位造势,但动静未免大了一点,为防止声音传到宫内,赵匡胤找了韩通喝酒,试探一下韩通口风,毕竟城内谣言四起,韩通不可能不知道。
而喝酒期间,韩通儿子认为赵匡胤必借机作乱,要求父亲杀了他。
可韩通却极力制止,尽管从后世来看,韩通的犹豫断送了后周江山,问题是在当时,赵匡胤没有真的篡位,而且宰相和太后都没下令处死,自己却做掉一个将要在外统兵的大将,自己要如何收场?毕竟当年太祖郭威就是被怀疑而家破人亡的,随后起兵反了后汉,有了前车之鉴,韩通能下手吗?自然不敢。

陈桥兵变
有了韩通的投鼠忌器,赵匡胤自然没啥担心的,正月初三日,集结大军的赵匡胤立即北上,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天子。
虽说韩通还在控制京城,但别忘了,还有石守信呢,尽管韩通要极力挣扎,但终究大势已去,现在京城内外都是赵匡胤的人,谁还能阻挡赵匡胤称帝呢?
宋朝,终究还是到来了,柴荣苦心制衡的系统,仅仅坚持了半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柴荣的托孤安排,算到了互相制衡,却没算到赵匡胤真的敢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