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09:06

研究张学良和长寿老人后发现:我们都能活百岁,和基因关系不大。

那些活到100岁的老人,和基因真的没有多大关系,除非他活到140。
一谈起长寿老人,许多人马上就会说,这些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基因好,和养不养生没有一毛钱关系。

比如:南京106岁的张徐氏,喜欢吃肥的红烧肉;新疆和田的百岁老太阿丽米罕食量很大,一顿午饭能吃掉10个羊肉馅包子,她还喜欢吃烤制的大块羊肉;刚刚去世的相声演员杨少华,每天一包烟、一杯酒,却活了94岁高龄。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这看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呢?是时候搬出张学良来说事儿了。
许多人说,张学良一辈子抽烟喝酒五样俱全,但是却活了101岁,这是他基因太好了,所以养生那一套纯粹就是胡扯。
其实恰恰相反,张学良之所以长寿,正好说明只有注重养生才能长寿。

因为张学良的一生,可以分成两段,他前半生47年,生活习惯确实不健康,那五个不好的东西他全占了,而且操劳军政大事,这些都不利于健康。
但是,张学良后半生54年,基本上远离政治漩涡,整天游山玩水,基本上没有多少不良习惯,即使晚年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每日由人推轮椅去夏威夷海滩晒太阳、听海浪。
晚年仍喜欢玩丢球、打麻将,保持手脑灵活,常听梅兰芳等名角唱段,在台北养200多盆兰花,亲自照料。
童心未泯,喜欢和孩子玩玩具,戴米老鼠帽子过生日,晚年仍幽默自嘲。
与张群、张大千、王新衡每月聚餐,饮酒谈诗,排解寂寞,和赵一荻72年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其饮食起居。
返回头我们再看看那些抽烟喝酒照样活一百多的长寿老人。

实际上,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认为这些长寿老人一辈子都是抽烟喝酒吃肥肉,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
因为假如一个老人活到现在110岁去世,那么他大约出生在1915年,正是我国最多灾多难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兵荒马乱、天灾人祸连年不断,这些老人即使侥幸活下来,肯定也是粗茶淡饭,很少吃到肉,至于烟酒,想都不要想,饿不死就不错了还有钱抽烟喝酒?
他们有条件经常吃肥肉至少也要等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个时间,他们已经进入老年,如果抽烟喝酒吃肥肉影响健康的话,这个危害要若干年才能显现出来,实际上这时候老人基本上也就到了去世的年龄。

假如这些老人从小就抽烟喝酒吃肥肉,估计到六十岁就没了。
那么,基因对于长寿有没有影响,肯定是有的。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中,美国著名外科医生、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前外科临床医生、长寿应用科学医学研究机构创始人彼得·阿提亚指出,基于大量的医学研究发现,在造成人类寿命总体差异的各类因素中,基因只占20%-30%,但是,年龄越大,基因的作用就越大。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一般都能活得比较长寿,比如有专家预言:我们这一代人将来预期寿命是一百岁。
但是,到了这个年纪,越往上走,基因的作用越突出,那些基因比较优良的老人更容易活到110、120甚至更高。
就好比现在的学生,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只要自己刻苦努力、学习方法正确、加上良好的师资水平,一般也能考上复旦、交通、浙大这样的大学,但是,想考上清华北大就难了,它还要求有比较高的智商才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研究张学良和长寿老人后发现:我们都能活百岁,和基因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