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谍战剧都以军统作为背景而不是中统?网友的回答扎心又现实!
大家看谍战剧的时候,总会注意到那些特务组织里,军统出现的次数特别多,中统呢,基本就是打酱油的角色。为什么会这样?网上网友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回答直戳人心,还挺现实的。要知道,军统和中统都是国民党时期的特务机构,但职责不一样,运作方式也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剧里的曝光率。先说说中统吧。中统的全称是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成立于1938年,其实前身是1927年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搞的党务调查科。陈家兄弟是蒋介石的亲信,陈果夫帮蒋管孩子,陈立夫回国后当秘书,两人掌控CC系。中统的主要任务是党务监控,盯党内异见分子、监视其他党派、控制舆论,在学校、文化团体安插眼线。
徐恩曾是中统局长,从1928年接手党务调查科,到1938年正式掌局,他破获过顾顺章案,利用叛徒资料训练特务。叶秀峰后来接班,1945年上位,到1947年中统改党员通讯局。中统抓捕过不少人,但重点在内部清洗和情报搜集,不是那种刀光剑影的行动。抗战时,中统也参与反谍,但更多是文职工作,比如审阅报告、监控党员忠诚度。1949年后,中统残部逃台,改内政部调查局,继续运作。
军统呢,全称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1938年成立,前身是1932年戴笠在南京组建的复兴社特务处。戴笠是蒋介石的亲信,黄埔第六期生,成员多是黄埔毕业生。军统负责军事情报、反间谍、暗杀日伪人员,抗战中刺杀595次,击毙18440人,俘虏500多。沈醉、徐远举、周养浩是军统知名人物,沈醉1945年任第三处处长,徐远举1939年管西南特区,周养浩1945年第二处处长。他们三人1949年在云南被捕。军统行动猛,破译电讯帮空军赢空战,潜伏敌区搞破坏。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死后,毛人凤接手,改保密局,1949年逃台,1955年成国防部情报局。
区别很明显,中统是党务系统,军统是军方系统。中统盯党内和舆论,军统管军事和对外。中统高层如徐恩曾、陈立夫,军统是戴笠、沈醉。竞争激烈,军统在重庆活埋中统人员,中统阻挠军统情报。为什么谍战剧爱军统?因为军统故事刺激,适合拍成剧。中统工作枯燥,辩论意识形态,节奏慢,不好看。
网友在知乎、某乎上讨论得热闹。有人说,中统涉及红线太多,拍出来容易碰雷区。中统管党务,蒋家天下陈家党,陈果夫陈立夫影响力大,票数一度超蒋介石,蒋才扶持戴笠。拍中统得扯党派斗争,敏感。军统呢,纯军事,暗杀潜伏好编。网友吐槽,中统业务水平按苏联标准高,军统情报工作乱,该枪毙十次。但剧里军统出彩,因为有回忆录。沈醉写书详述军统内幕,上上下下事儿全抖出来,编剧直接抄。卢汉起义抓军统五个将军级,三个大名鼎鼎:周养浩、徐远举、沈醉。中统抓二十几个将军级,没一个出名的。编剧不知道中统写啥。
还有人说,军统方便安排女特务角色,穿军服大波浪,吸睛。中统就徐恩曾、叶秀峰,没啥传奇。网友扎心:谍战剧本质是抗战神剧变种,编剧对中统研究浅,开玩笑。少数剧如《人间正道是沧桑》有中统,杨立仁就是中统的。但总体,军统素材多。风筝涉及信仰层面,拐弯抹角,好家伙用三棵树说清。丁默邨当三处处长,戴笠二处,一处中统二处军统,复兴社时期。
历史背景也影响。抗战时军统风头盖过中统,发展迅猛。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早,军统后起之秀。蒋介石用军统平衡CC系。解放后,军统特务被捕多,回忆录出书,沈醉1960年特赦,任政协文史专员,书里军统黑料多。中统逃台多,资料少。剧里军统反派多,戴笠铁腕,审讯绑架不手软。徐恩曾利用叛徒,顾顺章案后编教材,训练特务严酷。
网友现实:拍中统刺激不起,没刀光剑影。最重要,辩经节奏慢。军统刺杀汉奸,情报助空军,视觉强。中统监控学校,打击异党,内部事儿。编剧选军统,因为观众爱看紧张情节。少数剧有中统,如张文、张国栋、郑蕴侠、陶蔚然写详细。但总体少。南方局,中统业务强,军统比不了。
后来,军统1946年改保密局,1950年台北重建,涉江南案改组。中统1947年改党员通讯局,1949年调查局。人物结局:戴笠1946年3月坠机死,陈立夫1949年去美,2001年死台北。徐恩曾1985年死台北,叶秀峰1990年死台北。沈醉1949年12月起义,1960年特赦,1996年死北京。徐远举1975年特赦,1983年死。周养浩1975年特赦,1985年死。
为什么偏军统?历史地位高,神秘色彩浓。网友说,军统承载时代记忆,素材丰富。编剧懒得研究中统,军统现成。扎心现实,剧是为观众服务,军统好卖座。中统虽重要,但不适合荧屏。话说回来,谍战剧反映历史侧面,得看清本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