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圆明园,这座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杰作,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巅峰记忆,却在150年前的烈焰中化为废墟。时光流转,2010年,考古专家重返这片断壁残垣,试图唤醒沉睡的历史。谁能料到,尘土之下,竟埋藏着50000多件文物,宛如时光的回响。这些遗物,带着清代的工艺与屈辱,诉说着圆明园的荣光与伤痛。昔日辉煌付之一炬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占地352万平方米,堪称清代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始建于康熙年间,具体年份众说纷纭,有说是康熙四十八年赐予雍正的私人园囿,园名取自其佛家法号“圆明”;也有说是“三山五园”规划的产物,始于1701年。无论起源如何,圆明园自康熙以降,历经雍正、乾隆等多代帝王增修,汇集150余处景观,融汇中西建筑精髓。
园内水道蜿蜒,假山层叠,汉白玉石桥与琉璃瓦屋檐交相辉映,彰显“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清帝偏爱此地,每逢春夏,便移居园中,紫禁城仅用于大典。圆明园不仅是皇家行宫,更是文化荟萃之地,藏有无数字画、玉器、青铜器。工匠们以精湛技艺打造鎏金兽首、雕花石狮,园内的西洋楼更是中西合璧的奇观。
然而,1860年的浩劫彻底改写了它的命运。英法联军攻破北京,10月6日,法军率先闯入圆明园,士兵们手持火把,掠走金银器皿、瓷器、卷轴。次日,英军加入,洗劫更加疯狂。地窖中的银锭被装上马车,珍贵字画被撕毁,园内的西洋马车、钟表无一幸免。
10月7日起,联军纵火,烈焰吞噬宫殿,浓烟遮蔽天空。虽有大雨扑灭部分火势,圆明园仍沦为废墟,仅剩残垣断壁。这场劫难,不仅摧毁了建筑,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无情践踏,法国文豪雨果痛斥其为“强盗行径”,至今令人扼腕。
废墟深处重现珍宝2010年,圆明园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修复工作悄然启动。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文物局联合规划,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临危受命,肩负起发掘重任。2011年,专家们聚集北京,摊开古旧地图,翻阅清代典籍,锁定大宫门区域作为试点。这片位于遗址西南的区域,北靠围墙,南邻公墓,地表覆盖参天古树,地下埋藏电缆与管道,环境复杂。
筹备耗时两年,考古队从全国召集清史学者与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发掘范围。2013年10月,挖掘正式拉开帷幕。施工队率先封闭场地,清理树根与地下管道,尘土飞扬中,探方被划成10米×10米的方格。地层勘探显示,表层为黄褐色松土,厚0.75至1.8米,夹杂现代杂物;下层为坚硬填土,混有石块、琉璃瓦与少量砖块,土质简单,为发掘铺平道路。
考古人员手持小铲,细致剥离土层,每一铲都记录在册。2014年,御河淤泥中,一抹金光乍现,队员小心拨开泥土,揭出一尊鎏金大象兽首。这件清廷常见的装饰品,象鼻流畅弯曲,耳廓线条柔和,金光闪耀,展现了清代冶炼工艺的巅峰。
为防氧化,兽首被迅速送往实验室,清洗后更显熠熠生辉。发掘持续推进,石板间隙中发现“银锭锁”,这是连接石板的金属构件,宽约几十厘米,表面锈迹斑驳,结构却清晰可见。石板下,柏木地钉整齐排列,直径0.06至0.1米,稳固御河地基,足见清代建筑的精巧。
考古队用细绳标记出土位置,摄影机捕捉每一件文物的现身瞬间,力求还原历史原貌。至2017年,考古队完成22处景区勘探,如园、蓄水楼等遗址的布局逐渐清晰。原以为战火与掠夺已毁尽珍宝,50000余件文物却意外现世,包括瓷器碎片、青铜残件、木制品、雕花石狮及西洋风格构件。
瓷片上青花纹路依稀可辨,青铜器虽蒙尘仍显庄重,西洋石块雕刻欧式花纹,与中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遗憾的是,长期地下水浸泡使多数文物损毁严重。木制品腐朽断裂,瓷器布满裂纹,仅少数可修复。考古队调整策略,采用精密工具提取文物,实验室中,修复师小心拼合瓷片,试图复原器物原貌。鎏金兽首成为展览亮点,置于玻璃展柜中,吸引无数目光。
发掘分三期,2013至2022年,考古队在废墟中穿梭,汗水浸湿工作服。每次出土,队员们围拢检查,用尺量尺寸,笔记本记录文物特征。现场帐篷下,学者比对清代图纸,推测大宫门作为入口的规制,御河边的石板路仿佛重现昔日宫人穿梭的场景。如园遗址的水系布局,展现了园林设计的水景之美,石构件与水道相辅相成,勾勒出圆明园的精致格局。
鎏金兽首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实验室中,清洗液缓缓流过表面,污泥褪去,金光重现。专家用放大镜观察,确认其为皇室把玩之物,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其他文物如雕花石狮,表面风化却刀工细腻,狮爪抓地,姿态威严。
西洋构件可能是西洋楼残片,棱角分明,雕刻繁复,暗示圆明园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发掘不仅验证了大宫门、如园等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还揭示了清代建筑的精巧工艺。石板路与地钉的布局,展现了防沉降的技术;水系与石构件的设计,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审美追求。50000余件文物,宛如拼图,逐渐还原圆明园的昔日盛景,为历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历史余音启迪未来2022年11月,西北部澹泊宁静遗址传来新进展。考古队揭露“田字房”建筑群,33间房基排列规整,每间约4.48平方米,深1.28米。挖掘机低鸣,队员用铲清理基槽,露出柱顶石与排水沟,柏木桩密布,防止地基下沉,展现清代建筑智慧。
柱顶石上雕痕犹存,排水沟蜿蜒规整,足见匠心。专家张中华手持图纸,指挥记录,确认遗址为皇家稻田配套建筑。发掘厘清了田字房的形制,为清代园林研究增添新材料。
2020年,圆明园管理处宣布选择性修复土木建筑,暂不重建西洋楼与大水法遗址,保留废墟原貌,以警示后人。50000余件文物与遗址,承载着圆明园的辉煌与屈辱。它们被整理入展馆,供世人缅怀历史,激励文化保护与国家自强。这些遗物不仅是考古成果,更是历史警钟,提醒国人勿忘过去,砥砺前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