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2:03

卫青去世后,卫氏家族被诛杀,刘彻:他帮我平匈奴,我却杀他全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前106年,西汉将星陨落,卫青病逝。朝野震动,帝心缄默。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一手为大汉拓疆的功臣死后不到十五年,他的家族却被诛杀殆尽。
这场悲剧的决策者,正是昔日的知遇恩主——汉武帝刘彻。昔日主仆,最后兵刃相向。

草莽逆袭,卫青谁人能挡?卫青出身微寒,少年时不过是宫廷驿卒,身份低微,不足挂齿。但命运翻转往往在不经意间。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宠,他的名字也第一次进入帝王耳中。
真正让卫青脱颖而出的,是战争。

前129年,汉武帝决定主动对匈奴发动进攻,改变多年防守战略。此时的卫青,刚刚被破格提拔为车骑将军。他第一次领兵作战,兵出上郡,一战成名,成功斩获匈奴俘虏数千人,收复河套以南大片土地。
这一战,注定了他此后的身份将不再是驿卒,而是帝国名将。
之后数年,卫青屡立奇功。他指挥汉军深入漠北,多次击败匈奴主力,收复失地、筑城驻军、稳定北疆。他出奇制胜、用兵稳重,多次全身而退,极少失误。
一次次胜利,让匈奴闻名色变。卫青之名,不仅在汉朝宫廷成为赫赫战将,也在草原成为威慑象征。

功劳之外,卫青的性格也赢得人心。他对待将士宽厚,处事谨慎,不恃宠而骄。在士兵眼中,他是可以托付性命的主将;在朝臣眼中,他是既有威名又懂进退的“外戚典范”。
他的家族也随之飞黄腾达。卫子夫贵为皇后,卫青本人则封大将军,掌握全国兵权。兄弟、子侄多有封侯,卫氏一门,跻身权力巅峰。
一时间,汉朝朝堂出现了独特的双权结构:内廷以刘彻为主,外廷则以卫青为轴。
汉武帝信他、用他,却始终不让他接触政务核心。这是一种警惕,也是一种防范。

卫青明白这一点。他从不逾矩,只求军功。权力的游戏,他选择旁观。但即便如此,他的存在,依旧如一把重剑,横亘在皇权控制之外。
所有人都明白,卫青之盛,是因为战功。但他的战功,已足以挑战传统贵族的利益格局。
正因如此,卫青虽然“未有谋逆之心”,却早在许多人心中,成为了“必须被防”的人。
帝王不言,却处处设防。大将不问,却步步危机。
这是一场无形的权力对峙。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

卫青辞世,卫氏从巅峰滑落前106年,卫青病逝。死讯传来,汉武帝下诏厚葬,称其“功盖世,无可加矣”。宫廷为之致哀,全国为之震动。
皇帝亲笔赐谥“烈侯”,以庐山形状建墓,极尽荣宠。
然而,就在卫青尸骨未寒之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朝堂酝酿。
失去了卫青这根顶梁柱,卫家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

卫子夫依然贵为皇后,卫青之后数位亲属仍在朝中任职,但他们的分量,远远不及卫青。朝中各方势力,开始蠢蠢欲动。
皇帝表面沉静,实则行动频频。
他加强尚书台权力,削弱大将军对军政的影响;他任用监察御史加强对外戚官员的监督;他在地方派驻亲信,绕过卫家旧部的影响力。
更为关键的是,他开始重新分配权力资源。
原本属于卫氏的兵权、财权、地方调度权被逐步剥离。他并未动用兵马,也未正面责难卫家,却通过制度安排,把他们推离权力中心。

外戚一门,从曾经风光无两的顶流,悄然降格为被边缘化的“旧勋贵族”。
卫家上下隐隐不安,却无可奈何。没有了卫青,没有人能正面对抗这一切。
卫子夫明白皇帝的心思,却不能逆转局面。她本能地选择低调、沉默,用温顺换取苟延残喘。
但局势并不等人。
前92年,游侠朱安世被捕,一宗看似普通的巫术案件,竟成为扳倒卫氏的序章。

朱安世供出阳石公主与公孙敬声勾结施蛊咒诅咒皇帝,案件迅速上升为“巫蛊大案”。
审讯之中,牵连者不断扩大。阳石公主,是卫子夫之女;公孙敬声,则是太子刘据亲信。
巫蛊一词,在汉代极为敏感。施蛊咒帝,已非小罪;一旦与皇后、太子相关,便触及帝王底线。
汉武帝震怒,下令彻查。调查尚未结束,消息已传遍朝堂。

宫中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皇后卫子夫,陷入沉默。
太子刘据,为自保而举兵反击,终因兵败自杀于未央宫。卫子夫听闻太子死讯,当夜自缢于长乐宫。
一日之间,母子俱亡。
这一切,并未结束。

卫青之子卫伉,因与太子往来密切,被指为“谋逆通同”,诛连九族。卫氏诸女,包括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皆被处死。宗族亲戚,尽遭流放或诛杀。
曾经的“卫家军”,成为皇帝震慑外戚的第一批“整肃对象”。
昔日赫赫威名,如今尽归黄土。
卫家大宅被充公,田地被没收,族谱被销毁,名号被除籍。甚至许多卫氏旁支改姓他名,以求苟全性命。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快到许多朝臣来不及反应,许多百姓不敢相信。
一个月前的皇后,一个月后的尸体;一代将门之后,一夜之间家破人亡。

汉武帝没有解释。他的沉默,是最有力的态度。
他不需要解释。他只需要让天下人看到:皇帝可以提拔功臣,也可以诛灭功臣之家。
这一刀,斩的不只是卫家,更是外戚制度本身。
从此之后,外戚不再高调;外戚,不再自信。
从此之后,帝国的权力天平,彻底向皇帝一人倾斜。

巫蛊风暴,家族崩塌的序曲前92年,风暴骤起。从一次看似普通的巫蛊举报开始,一场针对卫氏家族的政治清洗迅速展开。
这场动乱的起点,是汉宫的一封举报书。一名游侠被捕,声称有人在宫中施术诅咒皇帝。案件移交中央,侦查进展迅速。调查中,牵扯出了皇后卫子夫之女阳石公主,以及太子刘据的一些亲信。这一连串关系链清晰地衔接起卫氏外戚与“巫蛊案”的可能关联。
朝堂震动不止。御史台、内廷刑部、尚书台配合迅速搜查,禁军戒备严明。士人、官员无不紧张,生怕被波及。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这是巫蛊恐惧,更是皇帝对于亲族势力扩张的一次警告。

汉武帝并未亲自指控,他只下令“彻查到底”“无论亲疏”。梁、张、江等权臣迅速行动,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时间,卫家人员纷纷被传讯、拘捕、审讯。
太子的支持者也被牵连。刘据开始焦虑。面对朝中强势调查,他选择举兵反击。兵动之后,被迅速镇压。太子失败之日,惊惶之余自尽于未央宫。皇后卫子夫,听闻噩耗,无力抵御,选择自缢于宫中。
卫青故世已久,其亲族失去顶梁,无法阻止灾难降临。而曾经风光的卫氏家族,瞬间成为风暴中心。
随后数日,卫青长子卫伉、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卫氏旁支、多名家人,纷纷被带走审讯。很多人甚至连罪名都未明,只被按照“谋逆通讯”“巫蛊参与”“失忠”“外戚干政”等名义处决或流放。家中书卷被撕毁、族谱被剪断、宅第被没收。那些曾在朝中掌兵掌权的卫家成员,像被一把大手一扫,消失无踪。

朝堂中沉寂一片,直到最后一名卫氏后代被押解出去,没有任何呼救声。安营沉静,不见抗争;长安城外风声诡异,却遍地惶恐。
权力如刀,斩出的不仅是人,更是制度逻辑。汉武帝下的每一次命令,都是冷静的数学,没有余地情感。外戚之“高举”,换来的是“彻底灭门”。从此,所有朝臣都明白:皇帝能提拔你,也能轻易割除你。权力的底线,是唯帝可掌。

悔诛悔冤,帝王动情还是制度冷酷?血案平息后,朝堂恢复常态。汉武帝沉默数日,闭门思过。他没有立刻公开表态,也未盛大庆功。但一声“江充赐死”,揭示了帝王意志——他要让舆论看到:即使是主导者,也会接受惩处。
清算江充,设立平冤机构,任命田千秋为专职大鸿胪,处理太子刘据及皇后冤案。从此,朝中多位遭连带处决的官员得以追平。但卫家,却无人例外。堂前虽有追议,却无一人替卫青、卫子夫或诸邑公主发声。即使后来下诏“赦冤”,卫氏名号依旧未得恢复。
武帝虽为功臣而悔悟,也始终未对卫家大开绿灯。他加冕平冤,自称“冤案岂能掩人功?”但卫家的灭门事实已经写入历史,回不褚。

从政层面看,这次后续控制制度多有调整:外戚不得再兼任军政;重要司令权集中皇帝与御史台;地方人事提名不再依赖家族推荐。汉武帝用这种方式,警示后世:政权存者,制度第一;人情第二。
但从心理层面而言,这一切犹如解除了一宗强权,却换来帝王深深的孤独与悔恨。
迎风悬旗,卫青墓守旧荒。多年后,赐建陵冢,却很少官员前来瞻仰。地方将军偶尔拜谒,也低声叹息:“将军一人,护国边疆,也难换全族飞扬。”

时过数十年,东汉再兴,有史官撰写汉武帝传记时虽记述这场悲剧,但笔锋淡然。后人感叹:武帝可教化功臣,却终遗一段无可逆转的冷逻辑。
帝国天平,或因战功倾斜,或因恐惧回转。卫青一生,忠诚护国;卫氏一家,恩宠归尘。这段历史不是单纯悲剧,而是权力演算中的永恒警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卫青去世后,卫氏家族被诛杀,刘彻:他帮我平匈奴,我却杀他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