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朱标当一天皇帝,再传位给儿子朱允炆,朱棣也不敢造反?
明朝十六个皇帝里,最富戏剧性的莫过于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这对叔侄刀兵相向,最终叔叔掀翻侄子的龙椅,成了中国大一统王朝里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总有人替建文帝惋惜,要是他爹朱标没早死,哪怕只当一天皇帝再传位给他,朱棣还敢反吗?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突然病死,朱元璋悲痛不已,为了表达对太子朱标的爱,他跳过二十多个儿子,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
仔细想想,儿子们都活着,偏让孙子继位,搁谁心里不犯堵?尤其是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手里握着十万边军,看着侄子坐龙椅,眼神里怕是藏着刀。
有人说,朱标要是活着继位,哪怕只坐一天龙椅,再传给朱允炆,朱棣肯定不敢反。理由很简单,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太子,当政多年,朝堂根基深,底下的文臣武将都服他。他若传位,名分更正,朱棣师出无名。
这话有道理,却只说对了一半。别忘了,朱标背后是常遇春、蓝玉这些开国功臣。蓝玉是朱标老婆的舅舅,妥妥的太子党核心。
但朱元璋担心孙子镇不住这些骄兵悍将,朱标一死,立马借蓝玉案大开杀戒,把太子党几乎全收拾了。要是朱标多活一天,蓝玉们还活着,朱允炆继位后会怎样?
想象一下,一个年轻皇帝坐在龙椅上,底下是一群跟着他爹打天下的老臣,个个手握兵权。朱允炆想削藩,蓝玉们肯听吗?搞不好藩王还没动,朝廷内部先乱了。
朱棣本就对皇位有想法,看到朝廷内斗,怕是更要趁机起兵了。所以,朱标在位时间短,反倒是给孙子挖了个更大的坑。
不管朱标当不当皇帝,建文帝上台后干的第一件大事都是削藩。因为藩王手里有兵有钱,北平的朱棣更是拥兵自重,换谁当皇帝都睡不安稳。
但建文帝的削藩手段太霸道了,即位不到一年,先废周王,再贬齐王,逼得湘王朱柏全家自焚。这哪是削藩,分明是拿藩王的脑袋立威。
换成朱标在位,削藩可能会温和些。但建文帝等不及,他太想证明自己了。问题是,削藩讲究循序渐进,得先稳住最强的朱棣,再逐个收拾小藩王。
可建文帝偏不,一上来就对朱棣的同母弟周王动手,等于明着告诉朱棣:下一个就是你。
朱棣可不傻,装疯卖傻躲了几个月,发现侄子根本不打算留活路,只好扯起“清君侧”的大旗造反。其实论实力,建文帝坐拥全国资源,随便派个靠谱的将领,就能把朱棣按在北平。
可他偏信李景隆这个草包,几十万大军让朱棣越打越强,最后开门投降,简直是神助攻。
说到建文帝失败的关键,绕不开李景隆。他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按理说将门虎子,谁知道是个绣花枕头。
朱棣造反后,建文帝派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结果一仗下来,丢了粮草丢兵器,把朝廷的家底全送给朱棣了。更绝的是,后来朱棣打到南京城下,李景隆直接打开金川门投降。
有人说,建文帝没人可用,只能用李景隆。其实不然,当时朝廷里还有平安、徐祖辉这些名将,就连被建文帝换掉的耿炳文,坚守城池还是没问题的。
但建文帝太心急,刚打了败仗就换将,结果越换越糟。说到底,还是他自己不会用人,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建文帝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以皇太孙身份继位,而是输在政治手腕和用人眼光上。朱元璋大杀功臣,确实让他少了帮手,但他自己的决策失误才是致命伤。
削藩没错,但时机不对、手段太狠,把所有藩王都推到对立面;用错李景隆,更是错上加错。
就算朱标多当几年皇帝,替他稳住朝堂,以建文帝的能力,就能管好那些老臣吗?未必。历史上不乏幼主继位却能稳坐江山的例子,关键看能不能平衡各方势力。
建文帝显然没这本事,他只看到藩王的威胁,却没看到自己阵营的隐患,最后落得个下落不明的结局,实在可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