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如果清政府不让步,中国国土有可能与加拿大接壤
打了胜仗,却反手割了地,这事搁谁头上都憋屈。《尼布楚条约》明面上说是划界,实则送走一大片土地。可要是当年清政府咬死不让呢?今天的地图,可能得从贝加尔湖一直画到白令海峡。那时候,跟加拿大当邻居,真不是梦。
赢了仗,丢了地,咋就“谈”出来个条约?打仗这事讲个结果,清军两次围攻雅克萨,都赢了。第一次是1685年,康熙皇帝刚平定三藩之乱,手头腾出人马,就让彭春将军从瑷珲发兵,一路直扑雅克萨。
5月22日出兵,25日就打得俄军投降。可等清军一撤,俄人立马“打扫战场”,重新进驻,根本没把协议当回事。
第二年清军再来,架势比前一次更大,围了整整几个月,连俄军头子托尔布津都被击毙。俄国扛不住了,主动“乞撤雅克萨之围”,扛着白旗请谈判。
清廷这边呢?打赢了,气也出了,念在和谈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这就为后面那场签约埋下了伏笔。
1689年9月7日,尼布楚签字仪式正式举行。清方派的是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俄方是大将戈洛文。
仪式办得挺隆重:签字、宣誓、互赠礼品,连貂皮、猞猁皮、银壶、望远镜都摆上了,气氛好得跟两家联姻似的。可这热闹背后藏着的,却是一场领土割让。
别看条约文本印了三种语言,中文、俄文、拉丁文都有,最后说了,以拉丁文为准。谁主导谁规则,这里就埋了个钉子。
再看内容,边界定在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入海,岭南归中国,岭北归俄国。西边用额尔古纳河为界,同样一刀切。
最关键的是,雅克萨城拆了,俄人退回俄境——听着像让步,实则咱们放弃了贝加尔湖那一大片地盘。
按现在的地图算,从贝加尔湖一路往北,直通楚科奇半岛,再过条海峡,就是加拿大的阿拉斯加。
假如当年咱不松口,地图恐怕得重画好几次。可现实是,清政府主动止战,只为“边疆安定”。
这个选择有背景。那年头,西南还有苗乱,东南还有海盗,清廷真没余力死磕北线。康熙要的是稳,而不是一张让人提气的地图。
所以打赢仗,却签了个把胜利往回推的条约,事儿就这么“谈”下来了。
谁定规则谁得利,谈桌上藏的不是地图,是制度把战场搬到谈判桌上,胜负可不光靠嗓门。清朝讲“天朝威仪”,俄国玩的是“国际规则”。
1689年的清廷,说到底还是把边界当“部族归属”来算,谁归附我,地就算我的。可俄国人不讲这个,拿着地图划线,河是哪条、山在哪儿,全讲证据。
这一差距,谈判现场就看出来了。条约内容里,一条一条全是规范化操作:越界打猎问罪,十五人以上越界就地正法;带护照可贸易;互不收留逃人。
听着挺公平,其实细节全按俄式标准写的。咱这边讲信义,俄那边算条文。
别的不说,就拿那块碑说事。条约签完,双方立了碑,用满文、汉文、俄文、蒙文、拉丁文五种文字刻字。
看起来是兼顾各方,其实拉丁文版才是法律依据,清方全程缺乏系统法律支撑。
再看谈判方式。地点选在两代表团之间中立地,出席人员、警卫人数完全对等,清方还特别强调“不带武力威胁”。
这些做法表面是礼仪,其实是对清政府的“制度性套话”。咱觉得是讲礼,俄方却拿来当政治信用工具,一字一句都写进条约。
条约里还特别标注鄂霍次克海属于中国。可换个角度,这句话说明啥?说明俄国人已经摸到那片海了,清廷只是争到不让他出海口。
可再往北那一大片,没人提起,也没人界定,等于默许俄方往西伯利亚继续推进。后来沙俄一步一步把势力推到太平洋沿岸,正是从这儿起步。
这个时候你就得问一句:打赢仗,谈输了,究竟输在哪儿?真不是嘴皮子不利索,而是我们不懂对方怎么把地图变成文件。规则意识一弱,就算兵锋犀利,也架不住对方“拉丁文优先”的纸上操作。
不让步,能打到哪?地图真能接上加拿大?讲到这儿,不少人心里憋着一口气:要是当年不签呢?咱能不能一鼓作气把俄国人全赶出去,把北疆连成一片?这问题不能空想,得翻史料看现实。
1685年雅克萨首战,清军动用了5000人,还得分水陆两路,从瑷珲出发打到俄军据点。这一路不是平原,是森林、河谷、高山,光后勤补给就是天文数字。
而且,当时西南云贵尚未稳固,东北也非铁桶一块,要真打到贝加尔湖,得投入多少人马、消耗多少军粮,没人能算清。
再看对手,沙俄自16世纪起就全面控制西伯利亚,一路从鄂木斯克打到鄂霍次克。
1636年就抵达太平洋,早把东岸当自家后院。你打走一批,他就换一批。今天撤,明天来。要真想彻底清走,得把北线变战线,那就不是一场仗能解决的事。
但要是咬牙继续打呢?确实有可能。从雅克萨往西北,过贝加尔湖,沿勒拿河再北推,就能摸到楚科奇半岛。
那里隔海相望的正是阿拉斯加,再过去就是加拿大育空地区。从地理上讲,清军要真打到那儿,地图接壤加拿大不是虚构。
可那需要什么?需要清廷把东北当主战场十年如一日投入,需要朝廷能调动十几万精兵横跨无人区作战,更需要全国上下无财政赤字、无内忧外患。放在康熙二十八年这个点上,这叫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条约签完之后,中俄并未就此“太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单方面断绝通商,中俄关系再次紧张。一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签订《恰克图条约》,才勉强稳定。中间这十年谈判的僵局,已经够康熙、雍正两代人焦头烂额。
从这个角度看,签《尼布楚条约》是收缩,不是投降,是战略撤退,不是无能。但这个让步,也等于彻底丢掉了贝加尔湖以北那片中国的“潜在边疆”。
《恰克图条约》签下后,北疆终于平稳了百余年。可代价,是我们从此只能在兴安岭以南画线,再也无法染指那片极寒的土地。地图上的界限,就此定格。
参考文档:外交胜败之争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 叙事中的«尼布楚条约»-国际政治研究.2022-01
《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 但却是彻底失土条约-XiXi咨讯. 2017-12-11
尼布楚条约-中国社会科学网.2010-05-28
对1689—1727年中俄外交关系的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6-02
1689年8月22日 中俄议定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人民网. 2016-08-2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