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车站挖出千年殷商墓,青铜器揭秘“特殊群体”的生存困境
2003年7月,洛阳东车站城市建设项目工地上,挖出了5座古墓,经检验,这些古墓竟是在尘封三千年后重见天日。根据出土器物分析,其中三座应为西周早期墓葬,两座为春秋早期墓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墓中精美的青铜酒器、神秘的腰坑殉狗,以及独特的墓葬形制,都在诉说着一个特殊群体的故事。这座墓葬长2.9米,宽1.4米,深埋于地表3.2米之下。考古人员小心清理,一件件精美青铜器逐渐显露,高挑细腰的觚、造型古朴的尊、纹饰华丽的觯、庄重的爵……其中一件青铜觚通高29.7厘米,喇叭形敞口,线条流畅,外面饰有精致的蕉叶纹、云雷纹和兽面纹。精致的花纹令人陶醉。这些器物不仅形制优美,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们大多呈现出典型的晚商风格,而且带有长期使用的痕迹。
同时,墓底的一个特征引起了专家注意,这是一个“腰坑”,坑内还有一具殉狗的遗骸。(科普时间:竖穴土坑墓中,有的内有腰坑,有的内有壁龛。腰坑是指在墓室底部挖的小坑,一般位于墓底中央墓主人腰部下,其内殉牲或殉物,殉牲则一般殉狗,较高级的墓葬还殉人)
看着眼前的古墓葬,思考着墓葬中腰坑、殉狗、商式青铜器组合等种种特色,专家大胆推测,此处墓葬长眠的,很可能代表了一个特殊群体——商王朝曾经的贵族,周王朝的“殷遗民”。
周克商后,为巩固统治,周王朝将大量商代贵族迁至洛阳一带,并安排“成周八师”驻军监督,防止发生叛乱。这些人就被称为“殷遗民”。
作为上一个王朝的贵族,殷遗民中有的保有了一定的财富,并保持了一定的旧时文化习惯。例如,墓底的 “腰坑”及殉狗 是商族墓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源于商人特殊的宗教信仰和灵魂观念。此外,随葬的青铜器多为觚、爵、尊、觯等酒器,这与《尚书》等文献中“商人酗酒”的记载相吻合,体现了商人“尚酒”的礼俗传统。青铜器上繁缛的兽面纹、云雷纹等,也是晚商青铜艺术的经典延续。
对于这些“殷遗民”,周王朝的态度也是不断转化的,虽然出自“不信任的心理”,命令他们离开势力盘根错节的故地,集中到洛阳一带进行看管,但周王朝又对这群贵族的文化和技术能力非常关注,并试图进行利用。
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已不能得知,但结果却是非常明显的。许多殷遗民参与了成周城的营建。《尚书·召诰》记载周公曾“用书命庶殷”,调动“庶殷”投入建设。
不过,虽然参与建设了高大的城池,参与到社会生产中,甚至在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下,部分殷遗民被分赐给诸侯(如鲁国、卫国等就分到了许多殷民六族、殷民七族),融入了新社会之中,但这些人依旧努力保持着文化传统。就如同东车站出土的古墓,许多器物有长期使用的痕迹,仿佛主人生前时常摩挲使用,死后又珍重地带入地下。这些贵族不仅在生前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礼制传统,甚至也试图在死后,能重新点燃旧日的荣光。不过,这显然力不从心,墓葬中铅戈等部分器物明显做工粗糙,铜质不精,与墓中其他精致的商代青铜器不可同日而语,这应该就是不可实用的“明器”。这些殷遗民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虽竭力维持礼制,但财力已难以支撑铸造全套实用青铜重器。
不过,这些坚持终究抵不过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到了西周中晚期,殷遗民墓葬中的商文化因素逐渐减弱,周文化因素不断增强。例如,随葬的陶器组合逐渐趋同于周人,觚、爵等酒器减少,食器增加。经过数代人的杂居共处,通婚交往,殷遗民正在逐渐融入周文化主导的社会中。
洛阳东车站的殷遗民墓葬,如同一扇时空窗口,让我们窥见了三千年前一个特殊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带着故国的记忆与文化烙印,在新朝的统治下,既有坚持,也有变通,最终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华夏文明奔涌向前的洪流之中。
这些精美青铜器上的斑驳绿绣,仿佛是他们无声的诉说,提醒着我们历史长河中文化的韧性、碰撞与最终的融合。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冷知识##上头条 聊热点##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