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此衙门为正三品,然而却是一个空壳,工作比翰林院还清闲
清代在京各部院衙门中,翰林院算是一个十分悠闲的单位了,整日无所事事,顶多也就安排一些文字性的工作。但是翰林院还不是最闲的,要说最没有存在感,也最没有工作可做的,还得是詹事府。詹事府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有特殊职能在京各衙门按照分工不同主管某一方面的行政事务,都是直接服务于国家或是皇帝的。而詹事府一直以来都是东宫僚属,其官员是皇太子的文学侍从,服务对象仅限于太子,不主管某一方面的行政事务。
清代以前,因为历代历代都立太子,而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地位仅次于皇帝,故而詹事府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即便只是太子的文学侍从,在朝中的地位仍然很高。
关键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子继位后,首先要提拔的必然是自己的原班人马,詹事府的相关官员也很容易得到提拔重用。历史上,有很多宰相都曾在詹事府工作过。
清代詹事府是沿明制而设的,不过顺治帝继位时年幼,亲政时也才十几岁,几个皇子还在娘胎中,根本谈不上立太子一说。况且,清统治者向来没有立嫡立长的制度,皇太极、顺治帝都不是嫡长子。
顺治帝设立詹事府其实就是为了国家的体面,认为面子上需要这么一个机构。所以詹事府成立之初,顺治并不重视,仅设少詹事一人,并且成立詹事府的当年,就下旨裁撤该机构,将詹事府的事务并入内三院。
顺治九年复设詹事府,设詹事一人,少詹事二人,以内三院官兼任,专设满詹事一人,掌管詹事府印信。顺治十五年詹事府又被裁撤,可以看出,顺治一朝,詹事府设了裁,裁了又设,在国家行政事务中俨然就是一个可有可无得机构。
康熙朝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詹事府没有太子的詹事府是没有灵魂的,康熙十四年十一月,康熙帝正式颁诏册立胤礽为皇太子,并下令复设詹事府辅佐太子。
既然有了太子,詹事府的功能也就全面复活了,官员的配置情况也按照明制进行配备。詹事府的内部机构分为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设詹事满、汉各以一人(正三品),少詹事满、汉各一人(正四品),詹事、少詹事为堂官,其性质和尚书、侍郎类似。
左右春坊,设左、右庶子(正五品)满、汉各一人,左右中允(正六品)满、汉各一人,左右赞善(从六品)满、汉各一人,掌记注、纂修之事。其汉员,分别兼翰林院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衔。
司经局,设满、汉洗马(正五品)各一人,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收藏之事。其汉员,并兼翰林院修撰衔(此修撰和状元授予的修撰不是一回事)。康熙朝詹事府成立时,起初设有汉正字一人,掌缮写讲章并装潢之事,康熙三十七年后裁撤。
主簿厅设主簿(从七品)满、汉各一人,掌文移;笔帖式(从八品)满六人,掌翻译。
事实上,辅佐太子的不仅仅是詹事府下属官员,还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官,也是专为太子而设的。只不过康熙朝以后不设太子,这些原本属于东宫的官衔就成了对大臣的一种荣誉性加衔或死后追赠。
从康熙十四年册立太子到康熙五十一年废除太子,詹事府真正行使本职工作的时间仅有37年,此后詹事府的虽然得以保留,但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工作了。
詹事府很闲但地位却不低在没有太子的情况下詹事府具体是干什么的呢?其实两个字就可以总结——伴食。明清时期有所谓的“翰詹科道”之说,凡是皇帝坐朝或秋审、朝审,以及皇帝有旨意交办九卿、翰、詹、科、道会议之事,詹事、少詹事都要“侍班”或参加集议。
然而不管是哪项工作,詹事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重在参与而已,拿主意的还是军机处和六部。
詹事府真正的工作职能是纂修实录、圣训,并和翰林官一样,有时也会充任乡试、会试考官或是殿试读卷官。此外,有些职务是与翰林官互兼的,如经筵讲官、日讲官、尚书房侍值、兼文渊阁衔等。
显然,詹事府干得都是文字性的工作,且工作量也不大。问题在于,詹事府好歹也是正三品衙门,从康熙朝废除太子以后,詹事府就成了翰林官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故而在京师各衙门中地位不低。
翰林院中除了掌院学士(例由大学士兼任)是从二品官以外,最高的就是从四品的侍读了,如果要想继续升迁,就必须要按部就班升任少詹事、詹事,然后才能够的着内阁学士(从二品,加礼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所以乾隆皇帝曾说:“储贰未建,其官原可不设。第以翰林叙进之阶,姑留以备词臣迁转耳。”据此,詹事府仅是备翰林官迁转之地,按其具体职掌来看,实已变成翰林院的辅佐机构。光绪二十八年,改革官制,以詹事府名实不相符,首先被裁撤,其事务归并翰林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