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都有啥区别?
这是一道易错题。要搞明白这几个头衔的区别,就得明白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古人从一个普通人到进士,到底要经过多少关考试?
带着这个问题,咱们聊聊那个问题。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时间线圈定在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到这一步,基本已经定型了。
首先,假如你,要考进士,必须要过的第一关,是童试,也可以被称为科举考试的资格选拔赛。
虽然是资格选拔赛,但童试的流程却很繁琐,因为它是三级考,分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由知县主持,一般每年二月份举办,不限年龄,但是需要身家清白,第一次参加考试的人,则需要本县廪生担保。
考试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一些四书五经的基础内容,以及五言六韵的试帖诗,但需要考5场。
5场考试并不是指五门学科,而是连续考5次,轮番淘汰,最终按照排名胜出,淘汰率,50%。
通过县试,以后,你的身份就变了,现在你不再是平民,而是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童生。
在你通过童试最高级别的院试之前,你会一直拥有这个身份。
通过县试以后,你拿到了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入场券。
府试的举办时间较县试晚两个月左右,一般是在每年四月份,假如你精力不错的话,考完县试以后你就能参加府试了。
考生资格需新增一名廪生作保,并核查考生祖上三代身份,同时异地考生需要回到原籍参加考试。
府试考3场,同样是连续淘汰制,考试内容与县试类似,但是会提高难度,同时增加经义和判词(法律文书)的考核。
最终按照排名,通过者获得参加院试资格,淘汰率,70%。
如果你侥幸通过了府试,那么恭喜你,年底或者次年,你就可以参加由朝廷钦点的学政(全称“提督学政”,相当于省教育厅长)主持的、全省范围内的院试了。
院试分2场,分“正试”和“复试”两场,正试重点考察八股文(题目更复杂)和经史知识,复试可能加考策论(时政)。
由于出题人是朝廷来的,考题的高度和难度相对比较高,而且录取名额严格按各省配额,具体到某县可能只有十几个录取名额。
淘汰率80%!
如果你坚持到这一步,恭喜你,你成功拿到了科举考试的入场券,现在,你有了功名,也有了新的身份,叫生员(俗称秀才),拥有可免徭役、见官不跪,并进入府/州/县学就读等特权。
秀才也分三等级,成绩最优等为廪生,就是前边给童试考生提供担保的廪生,享受官府廪米(生活补贴)。
次一等叫增生,没有生活费补贴,但可以递补廪生空缺名额(比如廪生中举走了)。
第三等,也就是最普通的秀才了。
这三级考试环环相扣,必须逐次参加通过,府试如果没有通过,那么之前的县试资格也要作废重新考,院试如果没有通过,保留资格一年,下次可再参加一次院试考试。
大家比较熟悉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从二十多岁开始参加童试,前后考了二十多年也没完全通关,直到54岁那年,才被广东学道周进所同情赏识,取为秀才,这才有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通关童试三级考试以后,接下来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第一关,乡试。
目标,秀才考举人。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的贡院举办,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一般由皇帝钦派翰林、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本省巡抚、布政使等地方高官只能担任监考(无权出题或阅卷)。
清代《钦定科场条例》规定,考官赴任途中不得会客,到省后立即住进贡院封闭,直到考试结束。
连考3场,每场3天(共9天),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八股文、五言八韵诗、经史策论(时事分析)。
乡试竞争尤其激烈,一省仅录取几十至百余人,淘汰率95%以上。
如果这一关你仍然胜出,那么你就拿到了举人的资格,接下来就赶紧准备参加会试吧。
会试,全国统一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时间一般在乡试次年的三月份,俗称“春闱”,因考场设置在京城,所以参加会试也叫进京赶考。
主办机构:礼部。
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高,举人需要连考三场。淘汰率90%左右。
举人被录取以后,被称为贡士。
顺便科普一下,如果你不幸在会试中被淘汰,甚至连续多次赶考被淘汰,也不必心灰意冷,因为你还有第二种可能:
如果举人连续三次落榜,放在明朝可以通过皇帝恩赐(实际上由地方大员推荐)授官。
在清朝则有机会参加“大挑”,俗称面试,以“貌”(仪表)、“言”(谈吐)、“书”(书法)、“判”(公文写作)四项评判酌情授官,一般是八品到七品官员。
比如明朝嘉靖年前的海瑞,到最后也只是个举人,1554年,三次落榜的海瑞放弃科举,同年闰三月,广东布政使司指派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县教育局长,八品),四年以后调任任命为淳安知县,高低算是踏入了仕途。
另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是清朝的左宗棠,左公20岁考中举人,因成绩优异名声大噪,然而此后六年三次参加会试,三次落榜,1854年,左公以举人身份被湖南巡抚骆秉章聘为幕僚,1858年,在骆秉章的保荐下,左宗棠加四品卿衔,,最终因军功崛起。
咱们言归正传。
举人成为贡士以后,不用回家,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参加殿试了。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主持,原则上不做淘汰,只按照排名钦点出三甲。
一甲为前三名,赐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翰林院官职)
二甲一般取前60人,占总人数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可考翰林院庶吉士,不要小看这个庶吉士,庶吉士只是一个临时岗位,此后一般被提拔为皇帝的近臣,给皇帝讲解经籍,或者负责起草诏书。
明朝的庶吉士经常被跳出来给太子讲课,然后在太子成为皇帝以后,被提拔进内阁,成为首辅备用人选。
所以庶吉士又被称为宰相储备干部。
剩下的基本都属于三甲:约100-200人,一般是外放地方任知县或六部低级官员。
因殿试不做淘汰,所以通过会试以后基本就是进士出身,所以人们习惯将考中会试的贡士们称作进士。
容易搞混淆的一个词叫贡生。
贡生的真实身份其实是秀才,属于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这部分人可以被免试保送进入国子监读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保送名额。
贡生可以参加乡试,部分成绩优异者,可以免除乡试,直接参加会试。
清朝的贡生如果能够通过国子监的朝考,也可以被授予“小京官”或“知县”等职,直接安排工作。
最后在补充一个词“员外”。
员外在唐朝属于实职官员,全称叫“员外郎”,用来称呼六部下属的各司副长官,从六品,比如“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刑部员外郎”白居易。
从宋朝开始,朝廷将“员外郎”头衔作为赏赐,授予富豪、捐纳者或退休官员,这一职务逐渐成为荣誉头衔,无实权。
比如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卢员外,偷人媳妇的西门员外(实际上是明朝的用法)。
到了明清的时候,乡绅富豪们通过捐钱就能获得“员外郎”称号(如“盐课司员外”),结果在民间造成这样一种认知:员外=富豪,所以民间习惯将地主、乡绅称为“员外”。
差不多就这样了,大家还有啥补充的,评论区聊聊。
来源:晓张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