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4:25

汉武帝晚年为何要逼死卫子夫,诛杀卫青后人?原因其实很简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一桩“巫蛊案”,卷死太子,逼死皇后,灭掉整个卫氏家族。
汉武帝亲手掀开的局,最后砸在了自己身上。这不是情感问题,是权力逻辑。



卫子夫上位,不靠命靠命运卫子夫出身卑微,算不上大家闺秀。她在平阳侯当歌姬,本没机会接近朝堂权力核心。
一次宴会,汉武帝看上了她,带回宫中,结果彻底改了她的命运轨道。
没过多久,卫子夫怀孕,她生下太子刘据,成了宫中第一位“诞子”的妃嫔,而当时的皇后陈氏,虽出身高门,始终没有子嗣。
后宫斗争不是比恩宠,是看谁能留下骨血。
不出十年,陈皇后因“巫蛊”被废,卫子夫扶正。

从歌女到皇后,这种跨度,放今天都像史诗。可命运不会送白饭。
卫子夫能坐上后位,不只是靠孩子,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卫青。
卫青是她同母异父的弟弟,年轻时在平阳侯府做骑奴,常给人使唤,连姓名都不值钱,但他跟着霍去病一起打仗,一路杀出去,硬是把自己干成了“西汉战神”。
漠北、龙城、浚稽山,几场关键战役,卫青次次立功。
汉武帝信他、重他,封他大将军,还加九卿之首。

一个出身低微的骑奴,成了全汉最有实权的人。你想过吗?皇帝睡你的姐姐,你掌兵百万,你要真心无二,皇帝能放心吗?
卫子夫、卫青、刘据,三人之间形成了一个权力闭环。
皇后在宫中,太子在储位,大将军在军中。这不是普通外戚,这是皇权外的另一个平行系统。汉武帝年轻时信他们,年老后就怕他们。
有读者要问,那卫青死后,局势不就缓了吗?我不这么看。
人虽走了,布局没散,卫青的儿子卫伉、外甥霍去病、公孙贺,全都握有实权,卫氏的影响力根本没减。

朝中要职、地方诸侯、军中都督,随便一捋,全是亲戚。
这就是问题。一个皇帝最怕的,不是敌国,不是匈奴,是自己麾下有“第二朝廷”。而卫氏的扩张速度,比大汉疆域还快。
皇帝若不斩断,就等着被架空。

太子兵败,宫门从此关不住血转折出现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这一年,太子刘据被告发“行巫蛊”,意图诅咒皇帝。
罪名听着像笑话,可在当时,“巫蛊”不是迷信,是叛逆,是谋反的代名词。
举报人叫江充。此人野心极大,擅长钻空子。

他知道汉武帝晚年多疑,最怕人诅咒自己。江充上奏,说宫中发现“木人偶”、“邪骨针”,还顺藤摸瓜,指向太子。
太子慌了。他没有办法自证清白,只能先发制人,带兵捉江充。
这一出“太子勤王”,反成了“太子谋反”。汉武帝震怒,下令镇压。长安变天,一夜之间刀兵遍地。
刘据战败,逃至湖中寺庙自缢。消息传入宫中,卫子夫崩溃。她被押入冷宫,失去皇后之印,随后自缢。
一场巫蛊案,母子全毁,皇后皇太子全数落幕。
我想问:巫蛊真的存在吗?史书不言自明,这场案子从始至终都没有实据。

关键不是有没有巫蛊,而是它背后能不能牵出清算的理由。
卫青死后,卫氏依然强大。江充这一招,正好给了汉武帝一个“动手”的机会。皇帝不会随便杀人,但有理由就能杀尽天下人。
从太子一死开始,卫氏清算全面铺开。卫伉、公孙贺、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一个个被牵连。卫子夫自杀那天,宫墙外百姓都说,长安的月亮都红了。
整个事件里最恐怖的,不是谁被杀,而是杀得有多彻底。
凡与卫青有亲、有婚、有交情者,全被查办。霍去病虽已早逝,他弟霍光也被迫断绝一切往来。

我想讲清楚一个逻辑:卫青虽然已经去世,但“卫氏”的标签还贴在太子头上,还贴在朝中许多人脸上。
皇帝要不是想彻底拔除,就不会掀起这场“大洗牌”。
这不是一场误会,是一次冷静的清算。

卫氏清算,根拔得比树还干净卫子夫死后,卫青后人还来不及哭,就已经一个个被点名。
第一刀砍向卫伉。这人是卫青长子,当时官拜“虎贲中郎将”,在军中算有号召力。被指与太子“密谋巫蛊”,满门抄斩。

第二刀砍向公孙贺。这个人是卫青的女婿、太子的岳父,做过丞相,在当时权势滔天。也被列入“巫蛊集团”,下场一样,诛灭三族。
皇帝不管你有没有参与,只看你有没有关系。
紧接着,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也被牵连。这两位是汉武帝的女儿,但因与卫青子侄通婚,照样按律问斩。骨肉亲情,在皇权面前不值一文。
整个清洗行动持续了半年多。
光是在“巫蛊之祸”中,朝廷正式记载的处死人员就达万人以上,实际数字可能远超这个。
杀得最狠的不是敌将,不是逆贼,而是自己人。
我想说一句:汉武帝不是昏庸。正相反,他是最清醒的人。他知道自己老了,知道储位空了,知道朝中满眼“外戚”。

一个不收场,大汉可能就是下一个西周。
所以,他必须清干净,不留后患。
卫青的后人,不论是军中的、朝堂的、封国的,哪怕只是个“驸马”,都得查。亲王、郡守、禁军统领,凡跟卫氏有来往的,不杀也得革职、流放。
别问为什么这么绝,问你怕不怕权力反噬。汉武帝晚年已经高度多疑,政令频出又反复,连最亲近的宠臣都如履薄冰。
他不信别人,也不信过去的自己。他只能信刀。
那些年,长安城没几天是干净的。朝会气氛凝重,走错一步就可能下狱;勋贵圈子集体失声,谁都不敢替卫氏说一句话。

这是一次“宫廷内战”,只是打得不流血,杀人不见兵。
你可能会问:杀得这么绝,皇帝睡得着觉吗?
睡得着,因为杀完,汉武帝转头就开始清理政制、安抚民心,还立了个更听话的继承人。
那时候,他不再需要卫子夫,也不再需要卫青留下的任何影子。他要一个干净的新局。

权力腾笼,皇帝也怕自己留下火种卫氏死得干净,但朝局未必就安稳。太子死了,储位空着。
原本呼声最高的是刘据,但现在成了“逆子”,朝堂一时间风声鹤唳,谁也不敢提继位的事。
两年后,汉武帝亲自跑到长安城南,建了“思子宫”,下罪己诏,自称“朕老而昏”。他后悔了。

他恢复了刘据名号,追封卫子夫为“思皇后”,赐金千斤厚葬。又亲自把太子孙子刘病已从民间接入宫中,改名“刘询”,培养为帝王之才。
十年后,这个孩子成为汉宣帝,才把卫家冤屈翻案。
可你真以为汉武帝“幡然醒悟”了吗?我不这么看。他后悔的不是杀人,而是杀早了。他怕死后无人可托,才去补这一道“思子之恩”。本质上,他从未后悔过那场清算。
卫青后人为何死?卫子夫为何逼死?说到底,就是皇权到了一个必须砍掉外戚枝节的时刻。
你以为皇帝真的想杀那么多人?他不想。但权力就是这样,它需要腾笼换鸟。你不动手,就等着别人动你。

太子刘据要继位,就必须带着卫氏班底;而这套班底,早就构成了“隐性朝廷”。
汉武帝一生征战,打匈奴、灭南越、伐西南。疆域打到最大,边防最稳固。但到老,他打的最后一场仗,是自己家里人。赢了江山,输掉骨血。
这就是帝王逻辑。到了晚年,他可以后悔,可以立碑,可以写罪己诏,但历史早已盖棺。
有人说卫子夫无辜,也有人说她早该警觉。我觉得,这不是个人对错能解释的。她抓住了命运的缝隙,也陪着命运翻了车。

她不是牺牲者,也不是赢家,她是帝国机器的一段齿轮。
卫青更不用说,他征战一生,却终究没能把权力传下去。他的后人死于权力恐惧,不是他无能,而是系统不容。
你看到这,应该已经明白了——汉武帝为何逼死卫子夫、为何清除卫氏?
理由很简单:皇帝要一个没有人能挑战的世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武帝晚年为何要逼死卫子夫,诛杀卫青后人?原因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