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杀妻杀子杀弟杀侄杀功臣,但他仍是大汉人民的好皇帝
说到汉文帝刘恒,很多人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可能是“仁孝”,第二个词可能是“文景之治”。确实,这位西汉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挺响亮的,被后人称为一个好皇帝。可要是细细翻开史书,你会发现这家伙的履历里有些事儿听着挺让人头皮发麻的——杀妻、杀子、杀弟、杀侄,甚至连功臣也没放过。咋一看,这跟“好皇帝”三个字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啊。那为啥刘恒还能被老百姓捧在手心里呢?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妈是薄姬。薄姬这人吧,在刘邦的后宫里属于那种不太起眼的,地位不高,生了刘恒之后也没啥特别的待遇。刘恒小时候被封为代王,扔到北边那个苦寒之地代国去当王爷。那地方穷得叮当响,又老被匈奴骚扰,日子过得一点儿也不舒坦。不过也正因为这,刘恒从小就没啥架子,性格挺低调,懂得怎么熬日子。
前180年,吕后死了,朝里的大佬们把吕氏家族收拾了一通,然后找了个新皇帝。这时候刘恒就被周勃、陈平这些元老功臣看上了,从代国给接回长安当了皇帝。为啥选他?一是他血统正,是刘邦的儿子;二是他没啥势力靠山,性子又温和,不像那些野心勃勃的家伙不好控制。所以说,刘恒能当皇帝,其实有点儿“被推上去”的意思。
当上皇帝后,刘恒没急着搞什么大动作,而是稳扎稳打,把国家从吕后那会儿的乱摊子收拾得井井有条。他在位23年,干了不少实事,后面咱们慢慢聊。
刘恒的政策:老百姓为啥喜欢他?要说刘恒为啥能当好皇帝,那得先看看他干了啥。他上台的时候,西汉刚经历过开国战争和高祖、吕后时期的折腾,老百姓苦不堪言,国库也空得不行。刘恒很清楚这点,所以他当皇帝后主打一个“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减税减负,日子好过点
刘恒一上来就干了件大事儿——把田租从十五税一降到三十税一,后来干脆直接免了。这在当时可是真金白银地让利给老百姓啊,农民种地负担轻了,口袋里能多留点粮食,自然对他感恩戴德。他还把徭役和人头税减了不少,让大家少干苦力活儿,喘口气儿。
废酷刑,少点血腥味儿
那时候的刑法挺狠的,像肉刑(割鼻子、砍脚啥的)这种事儿常有。刘恒看了觉得太残忍,直接给废了,改成打板子或者罚劳役。这一下,老百姓犯点小错不至于毁了后半辈子,社会风气也温和了不少。
重农桑,吃饭问题先解决
刘恒特别重视农业,经常下令鼓励种地,还亲自带头提倡节俭。他觉得国家要想富强,老百姓得先吃饱饭,所以他放开山林湖泊的禁令,让大家能多打点鱼、砍点柴,日子过得更宽裕点。
和匈奴和亲,别老打仗
开国那会儿,匈奴老来边境抢东西,刘邦打过一仗也没占到便宜。刘恒上台后不想再折腾了,干脆跟匈奴搞和亲,用粮食和公主换和平。这招虽然听着不咋硬气,但确实让边境安稳了,老百姓少受战乱之苦。
用贤臣,事儿办得靠谱
刘恒还挺会用人的,像贾谊这号有才的年轻人,张释之这种铁面无私的法官,都被他提拔起来。他不搞裙带关系,也不随便听信小人,朝政清明,老百姓自然觉得日子有盼头。
这些政策加一块儿,硬是把西汉从一团糟拉到了“文景之治”的好光景。老百姓吃得饱、睡得香,国库也慢慢充实了,谁不喜欢这样的皇帝呢?
那些血淋淋的传闻:刘恒真干了啥?不过呢,刘恒也不是白莲花,史书里有些记载让人看了直皱眉。标题里说的“杀妻杀子杀弟杀侄杀功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一条条捋捋。
杀妻?代王妃咋没影了?
刘恒当代王的时候,有个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史书上没写这王后叫啥,长啥样,反正挺神秘的。后来刘恒要去长安当皇帝之前,这王后死了,四个儿子也没了。《史记》和《汉书》里说他们是“病死”,但时间点太巧了——刘恒刚要上位,家里人全没了。后人就猜啊,会不会是他为了当皇帝稳妥点,把这些“潜在威胁”给清了?毕竟古代皇位争夺,杀妻灭子的事儿也不少见。
可这事儿没真凭实据,史书也没明说,只能算个疑团。有人觉得刘恒不像这么狠的人,也有人说政治这东西,谁说得准呢?
杀子?没这回事儿吧
“杀子”这说法其实有点牵强。刘恒的皇后窦氏给他生了仨孩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刘武和长公主刘嫖。这仨都活得好好的,没听说被刘恒弄死。所以“杀子”可能指的是他代王那四个“病死”的儿子,但这跟前面“杀妻”连一块儿了,没啥新说法。
杀弟?刘长这事儿有点惨
刘恒的弟弟刘长,封淮南王,是个挺有个性的人。他跟刘恒关系还行,但这家伙脾气大,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弟弟,干了不少出格的事儿。比如他擅自杀了辟阳侯审食其(吕后那边的老臣),还私自铸钱、搞军队,摆明了不老实。刘恒忍了一阵子,最后实在没办法,把他抓起来流放到蜀地。刘长路上绝食死了,算是个悲剧。
这事儿刘恒有责任,但也不能说他故意要杀弟。刘长自己作死,刘恒作为皇帝总不能放任不管,只能说政治斗争里亲情不好使。
杀侄?刘兴居自找的
刘恒的侄子刘兴居,封济北王。这家伙本来有机会当赵王或梁王,结果刘恒没兑现承诺,他一气之下就反了。结果叛乱没搞成,自己兵败自杀。刘恒没直接动手,但这事儿也算在他头上,毕竟是他没处理好家事儿闹出的乱子。
杀功臣?周勃差点没扛住
说到功臣,周勃和陈平这俩大佬是帮刘恒上位的关键人物。可刘恒当皇帝后,对功臣的态度挺微妙的。周勃因为诛吕有功,地位很高,但后来被人告发谋反,扔进大牢里审了好一阵子,最后查清楚是冤枉才放出来。陈平倒是没啥大事儿,但也没得太多重用。
刘恒这么干,可能是怕功臣尾大不掉,威胁皇权。毕竟开国那会儿,功臣集团势力不小,刘恒得防着点。可这也让不少人觉得他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
为啥老百姓还是觉得他好?说了这么多,刘恒身上这些“黑点”听着挺吓人,那为啥他还能被捧成好皇帝呢?这得从老百姓的视角来看。
刘恒那会儿,老百姓最想要啥?吃饱饭、少干活、不打仗。他正好把这些都做到了。田租减了,酷刑没了,边境也安稳了,家家户户能攒点粮食,谁还管皇帝家里那点破事儿啊?古代老百姓又不像现在有手机刷新闻,皇帝杀谁不杀谁,他们压根儿不知道,也不在乎。
刘恒不光政策好,他自己也挺低调。他住的宫殿不豪华,穿的衣服不讲究,连老婆死了都不舍得多花钱修墓。这在皇帝堆里可是少见的,老百姓一看,觉得这皇帝跟咱一样会过日子,亲切得很。他还老下令赈灾、救济穷人,摆明了是为民着想。
想想刘邦那会儿,打仗打得民不聊生;吕后那会儿,宫斗搞得乌烟瘴气。刘恒一上台,啥都稳下来了,老百姓对比一下,能不觉得他好吗?再说,他也没像秦始皇那样瞎折腾,也没像后来的汉武帝那样老打仗,老百姓眼里,他就是个省心的主儿。
历史学家也挺捧刘恒的。《史记》里司马迁说他“仁孝宽厚”,班固在《汉书》里也说他“德冠诸王”。后来的儒家学者更喜欢拿他当榜样,说他治国理政有道,开了“文景之治”的好头。这些评价传下来,老百姓自然也觉得他牛。
刘恒这辈子,功劳是大大的,争议也不小。可历史这东西,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咱们看他,不能光盯着“杀”字看,也得看看他给老百姓带来了啥。他用23年把西汉从乱七八糟带到国泰民安,这份成绩单放谁身上都得点赞。
说到底,一个皇帝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刘恒能让大汉人民吃饱穿暖,能让国家安安稳稳跑上正轨,那他就是个好皇帝。至于那些血腥的传闻,咱只能说,政治这玩意儿从来不干净,谁也别装纯。
所以啊,刘恒这人,带着一身争议还能被叫“好皇帝”,靠的不是运气,是真本事。历史的长河里,他这颗星不算最亮的,但绝对是挺实在的一颗。你说呢?
参考资料
《史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