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砀山县城
百年城垣图志砀山,以其山出产“文石(砀字意:有花纹的石头;文石也指代砚石)”而得名。秦统一天下后设砀郡(治睢阳县),砀县(今河南永城市境内以北)。
金兴定年间,因水患砀山县城被淹没,于是迁治虞山之南的保安镇。 元至元年间,砀山县迁回旧址,但并未建筑城池。明正德八年,知县李金建筑土城,设门五座。嘉靖中,重修土城,并种植柳树于护城堤上,嘉靖二十六年增筑护城堤,并多植柳树以为屏障。但嘉靖四十一年,洪水仍是冲陷城堤,县治被迫迁至小神集,三年后方才迁回。
隆庆年间,知县王廷卿重筑城,将城墙加高至一丈八尺,基宽三丈。万历二十六年,洪水再度冲没城基,城池荡然无存。知县熊应祥迁址旧城西的秦家堂重筑城池。新城高一丈五尺,基广三丈,周长八百四十丈二尺,设城门四座各有城楼:东门景云,西门瑞洛,南门永保,北门企宁。南门东西各有水关。万历四十八年,改建砖城,修四门城楼,增筑羊马墙。
清康熙三十七年、乾隆三十八年有两次大修,尤其是乾隆三十八年修葺,四门城楼被改成了双层宫殿式,巍峨壮观。
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国军102师在砀山县阻击日寇西进,此战中砀山县城遭受极大的破坏,此后逐步颓废,解放后城墙被拆除,但古城格局得以保存,城池肌理清晰可见。
抗战时期日军占据下的砀山县城,远处可见敌台
抗战时期日军占据下的砀山县城
砀山县城东门外瓮城
徐州会战后的砀山县城南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