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7:10

明朝官员被免职回乡,因太穷只能卖女儿凑路费,朱元璋:腐刑处置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对手下的官员异常严苛,给钱少的同时还要多干活。
众官员苦不堪言,他们一年到头只能吃粗茶淡饭,衣服上还得打补丁。
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官员都不愿意当官了,就算回家种地也比当官强。
但是当他们想走时却发现,自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明太祖纳谏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7年,按照农历来说,这一年有个闰九月,也就是要经历两遍九月份。
闰月这种事并不少见,因此大家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不过,在经历第二个九月初九时,各地的官员们都收到了一封朝廷送来的诏书。

各地官员本来都在开开心心过重阳,但是这突如其来的诏书,把他们给吓了一跳。
直接从朝廷送来的诏书,八成是朱元璋的旨意,而朱元璋每次下旨,都是麻烦事。
官员们打开诏书看了之后,不禁一阵头疼,这次也不例外,果然还是麻烦事。

朱元璋给众官员发这份诏书的目的是“求直言”。
朱元璋在诏书中说:“最近钦天监来人报告说,出现了很特殊的天象,‘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一听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事。”
古代讲究“天赋皇权”,既然天象有变,出现了凶相,那必然当皇帝的出了问题。

朱元璋说自己“静居日省”,实在想不到自己有什么错,但既然天象都发话了,那肯定就是有错。
于是他只能寄希望于天下臣民,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找出身上的过错,避免被上天责罚。
为了防止被这些大臣“挑刺”,朱元璋还在后面警告了他们一句。

朱元璋说:“于斯之道,惟忠且仁者能鉴之,若假公济私,乖贤人君子之操,非所望焉。”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我身上虽然有错,但也只有那些忠心且仁厚的人才能检查出来,一般人最好别说话,要是想“假公济私”,打着为天下的旗号诋毁我,那我可饶不了你。

总而言之,朱元璋在闰九月九写的这道诏书,就是想让大臣们给他“直言进谏”。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意思,深层的意思是:最近天象有变化,钦天监的那群人非说是因为朕犯了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朕只好写道诏书请人查错,但我其实并没有错,你们可不要乱说话。

其实朱元璋的暗示还挺明显的,这些当官的都是人精,肯定一眼就能看出朱元璋这是不得以才写的诏书。
但是话虽这么说,但如果真的没有一个人提意见,朱元璋也肯定不高兴。
因此朱元璋虽然是被迫要求进谏,但臣子们还不得不写。

满分作文臣子要给朱元璋进谏,既不能写的太刺耳,让朱元璋不高兴,又不能写得太水,让朱元璋觉得是在糊弄事。
大部分官员都是绞尽脑汁,想了一堆夸赞朱元璋的话,这些话虽然对国家来说毫无益处,但至少不会让朱元璋生气。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这些人这么夸朱元璋,朱元璋又怎么好意思找这些人的麻烦。
除了这些溜须拍马之人,还有一些人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不一定就是针对朱元璋的,也可能是针对一些社会问题来写的,但不管怎么说,肯定是对国家有用的。

在这些写了谏言的人中,朱元璋还真找到了一个厉害人物,他就是淮安府海州的儒学学正——曾秉正。
曾秉正给朱元璋回复的这篇文章,堪称满分作文,让朱元璋看完之后,立马就把他请到应天,让他担任了思文监丞。
任谁都没想到,这个备受朱元璋关照的曾秉正,最后会是那样的结局……

曾秉正的这篇文章,总共分了三部分,他这第一部分就说到朱元璋心坎里去了,仅凭几句话,就给朱元璋解了围。
曾秉正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以《易经》和当时的天象入手,给朱元璋减轻了身上的责任。曾秉正认为,天象与皇帝与灾厄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首先,上天为万物之祖,而皇帝则是万邦之君,上天不能管理凡间之事,于是便派了皇帝来替他管理,因此皇帝也就是天子。
如果天子哪里出了问题,上天便会改变天象,以此来警告天子出了错,就像父亲教育儿子一样,提醒他要及时改正。

而朱元璋作为天子,知错之后马上就开始找错,找到错之后就能改,上天也会像父亲一样感到高兴,上天高兴也就代表着社稷长存,自然不会发生灾厄。
曾秉正引用汉朝董仲舒的话,说清了这背后的关系:只有不自省的皇帝才会引来灾祸,朱元璋反思这么快,肯定没事。

随后曾秉正又借用几位好皇帝的事,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商汤算是贤君吧?他在位的时候就因为不能自省,结果导致大旱七年。
汉文帝算是贤君吧?他在位的时候又发大水又闹地震。
汉景帝算贤君吧?他在位时一天能连着发生三次地震。

这些皇帝都是贤君,但都逃不过灾祸,这说明皇帝贤不贤,其实跟灾厄的关系不大。
只要能让上天开心,就没有灾祸,要是不管上天的意思,那么贤君也会招来灾祸。
而这一次,上天给出警告后,朱元璋立马就改了,因此肯定不会出什么事的。

真假结局朱元璋看完曾秉正这第一部分,心情非常好,如果在有官员来找茬,朱元璋就用曾秉正这套说辞给怼回去。
曾秉正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用了很多儒家“专业术语”,讲了一些很复杂的东西,这里就不说了。
第三部分才是正题。

第二段中,曾秉正将现在的天象问题,转换成了阴盛阳衰的问题。
而在第三段中,曾秉正又说《易经》中贵阳而轻阴,同时《春秋》中又以中原为中,四方蛮夷为轻,因此中原为阳,而蛮夷为阴。
因此上天其实是在说蛮夷之事。

曾秉正指出,现在朝中有不少官员,是蒙古人该换了汉姓,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老实,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朱元璋应该调查并惩处这些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蒙古战俘就地处理,生活在了中原地区,这是一个大隐患,也得想办法排除。

曾秉正这篇文章,要内容内容,要好话有好话,朱元璋非常满意,所以才将他调到京师,重用了他。
后来曾秉正还担任过刑部主事。
朱元璋初置通政使司的时候,不知道让谁来担任通政使比较合适。当时曾秉正刚被提拔为了陕西参政,还没有离开京师。

他与找朱元璋告辞的时候,朱元璋直接把他拦了下来,让他担任了明朝首任通政使。
《明太祖实录》中的曾秉正到此就结束了,后面的事没有记载。
但是在清朝张廷玉等人编写的《明史》中,还记载了曾秉正后来遇到的事。
pic/nzwozhfezl3.jpg
不过后来其实也没有遇上什么事,就是说曾秉正当上通政使后,总是乱进谏,但是朱元璋都忍了。
后来曾秉正居然忤逆皇帝的旨意,然后就被革了职。
曾秉正返乡时没有盘缠,只好“鬻其四岁女”。
朱元璋知道后大怒,说他枉为人父,于是对曾秉正施以腐刑,不知所终。
pic/11un2lhh1uv.jpg
但是仔细想想,总觉得张廷玉写的这件事可信度不高,割裂感非常严重,就跟故意加上去的一样。
曾秉正前期那么受重用,然后突然就开始抗旨不遵。
而且他抗旨后朱元璋居然不杀他,还放他回老家。总之就是到处都透露着一种不合理。
至于曾秉正成太监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那就只能由读者们来分辨了……
参考文献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七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 洪武九年 閏九月二十五日》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三 洪武十年 七月八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官员被免职回乡,因太穷只能卖女儿凑路费,朱元璋:腐刑处置